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title-slide # 一本与一体:活在当代的传统 ## 当代中国社会——第9讲 ### 李代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2021-11-03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一本与一体:活在当代的传统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五服 ## 宗法 ---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差序格局 费孝通([1948]2009)所说的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 > 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接力与反馈 家庭的首要功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要为社会解决“个人有生死,社会须持续”的问题。要完成这种“社会继替”的功能,需要夫妇双方组成家庭来展开双系的抚育工作(费孝通,[1946]2009) 这样的社会继替,类似于一种亲代和子代间的“接力”,家庭中的许多安排和制度都是为了这种“接力”而形成的。这种“接力”的功能是家庭之所以存在的基本理由,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皆是如此。 费孝通指出,西方家庭以这种“接力模式”为基本形式,但中国的家庭在亲代对子代的“接力”之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功能,即子代对亲代的赡养功能。费孝通([1983]2009)将这种“亲代抚育子代,子代又赡养亲代”的模式叫作“反馈模式”。 ---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接力与反馈 > 然而,当我特别被涂尔干的“集体意识”概念吸引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发觉有必要把他的概念转成垂直的。他的概念像是一个平面的人际关系;而中国的整合观念是垂直的,是代际关系。在我们的传统观点里,个人只是构成过去的人和未来的人之间的一个环节。当前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环节。中国人的心目中总是上有祖先下有子孙,因此一个人的责任是光宗耀祖、香火绵绵,那是社会成员的正当职责。那是代际的整合。在那个意义上我们看到社会整体是垂直的而不是平面的。(费孝通,[1987]2009:427) 垂直关系的首要问题是关系中的两人地位不对等,父子、母子之间都不能将对方视为与自己“对等”的个体。 ---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祖-父-己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以“祖—父—己”三代关系为基本单元,而不是父子之间的对子关系。这是在行动伦理的维度上展开的。父子之间的互动不能脱离父之父或子之子而单独存在,即为人父的前提是为人子,而为人子的前提是为人孙,如何做父亲是仿照自己的父亲怎么对待自己,如何做儿子是仿照自己的父亲怎么对待自己的祖父。这里“仿照”的内容是彼此对待对方的行动伦理,这背后包含了一系列以关系为前提的责任和义务,就父子之伦而言,其核心的行动伦理就是“慈”和“孝”(周飞舟,2018)。“慈”和“孝”的主要内容靠至少三人的关系框架得以实现,这构成了我们对费孝通“反馈模式”概念的详细理解,也是中国家庭区别于西方“接力模式”的关键所在。 ---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三“一体”:父子、夫妻、昆弟 <img src="image/trinity.png" width="60%" /> ---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同姓男人 .pull-left[ <img src="image/male.png" width="80%" /> ] .pull-right[ First cousins share a grandparent (2generations) The number before "removed" will always represent the number of generations you are separated ("removed") from the cousin. <img src="http://fh.familysearch.org/system/files/team/ait/images/blog/cousin-chart.jpg" width="80%" /> [source](https://www.familysearch.org/en/blog/cousin-chart-family-relationships-explained) ] ---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同姓女人 姑、姊妹、女子子,父之姑 1. 女子子在室,跟男子一样 1. 女子子适人者,就进入了对方的宗族。但是可以归宗。 > 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 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为昆弟之为父后者何以亦期也?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曰小宗,故服期也。 ---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异性女人 .pull-left[ 1. 妻(母、妇) > 班固《白虎通.嫁娶》:“妻者,齐也。与夫齐体。 1. 妾 > 郑珍:“妾於所事亦君也,視君,所事之妻,亦女君也。” 1. 叔嫂无服,但为娣姒服 > 夫之姑姊妹、娣姒妇,报 ] .pull-right[ <img src="image/mothers.png" width="80%" /> ] --- #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 ## 母党与妻党 外祖父母 从母——母之姊妹(姨) 从母昆弟 舅——母之昆弟 舅之子 ---- 妻之父母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五服 --- # 五服 ## 《仪礼·丧服第十一》 张锡恭 > 天道至教,聖人至德,著在六經。六經同歸,其指在禮。禮有五經,本在喪服。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礼》:《仪礼》,吉、凶、賓、軍、嘉 --- # 五服 ## 《丧服郑氏学》 作者:张锡恭 > 喪服鄭氏學者,先師張聞遠先生錫恭之遺著也。光緒三十四年,先生於京師禮學館時,即欲作禮經鄭氏學,後采薇昆山,先成喪服鄭氏學一十六卷,曹君直先生交吳興 劉翰怡先生刊刻於求恕齋叢書。先生又作禮經鄭氏學與禮記鄭氏學,凡四十四卷,至今未得刊刻全書。先生少受夬齋先生之家學,後傳黃元同先生之衣缽,知遇於張香濤、繆筱珊、陳弢庵諸先生,與吳縣 曹君直、叔彥兄弟、本郡錢復初、桐城 馬通伯相往還,兼通漢、宋,博采百家。後頻遭家國鉅變,處蹇反困衡之中,而手不釋卷,弦歌不輟,欲從鄭氏喪服之學體周公制禮之微言大義,蓋清人禮學之集大成者也。叔彥先生謂可與鄭注賈疏並重,不爲過也。劉翰怡先生承幹於民國七年戊午初刻此書,後又於民國十二年癸亥再刻,補叔彥先生序,并置戊午本書末之喪服圖及釋髺髪篇於書前,其他文字一仍其舊。其後隨求恕齋叢書幾度景印,或依戊午本,或依癸亥本。今次點校,次序依癸亥本,惟將釋髺髪篇附於卷三釋婦人首服之末。所引書有出入者,多注於‘校勘記’中;先生有意刪改者,均依先生之意;因清諱改字者,仍諱之不變;或因刊刻致誤者,亦於‘校勘記’中注出。點校之功雖難免訛謬,惟願先生守先待後之學不墜於地,既以告慰先賢,又期有補世道也夫!癸巳夏五月後學吳飛識於仰昆室。 --- # 五服 ## 《丧服郑氏学》文本结构 经:“君。” (子夏)传:“傳曰:君,至尊也。” (郑玄)注:“【注】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贾公彦)疏:“臣爲之服。此‘君’內兼有諸侯及大夫,故文在天子下。” 群学:“【李氏如圭曰】喪服四制曰……” 锡恭按:“錫恭按,‘君’兼天子、諸侯,及有地卿、大夫。……” 原则:经、传、注不会错。 --- # 五服 ## 丧服形制 <img src="image/sangfu.png" width="80%" /> > 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 --- # 五服 ## 丧服形制 <table> <thead> <tr> <th style="text-align:right;"> 序号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等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章名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裳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絰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杖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带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冠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屦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其他 </th> </tr> </thead> <tbody>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9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5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斩衰三年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斩衰裳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苴絰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杖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绞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冠绳缨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菅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者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8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5-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齐衰三年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疏衰裳齐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牡麻絰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削杖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布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冠布缨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疏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三年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7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4+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齐衰杖期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期者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6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4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齐衰不杖期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不杖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麻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者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5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3.5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齐衰三月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疏衰裳齐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牡麻絰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绳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无受者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殇大功九月七月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布衰裳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牡麻絰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无受者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4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3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大功正服九月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布衰裳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牡麻絰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布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牡麻絰缨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三月既葛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3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5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穗衰既葬除之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穗衰裳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牡麻絰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既葬除之者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殇小功五月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布衰裳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澡麻带絰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澡麻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五月者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2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小功正服五月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布衰裳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牡麻絰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即葛五月者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1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1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缌麻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三月者 </td> </tr> </tbody> </table> --- # 五服 ## 丧服原则 服以象貌,貌以象心。 《礼记·大传》 > 曾子有母之喪,水漿不入於口七日者,失禮之法,故子思非之,云:‘先王制禮,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跂而及之,故君子執親之喪,水漿不入於口者三日,杖而後能起。’是禮之常法也。 --- # 五服 ## 丧服原则 .pull-left[ > 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 > 有嫡子无嫡孙。 ] .pull-right[ <img src="image/male2.png" width="80%" /> ] --- # 五服 ## 丧服原则 .pull-left[ > 父在为母。 > 庶孙之妇。 ] .pull-right[ <img src="image/mothers2.png" width="80%" /> ] --- # 五服 ## 同姓女人 姑、姊妹、女子子,父之姑 1. 女子子在室,跟男子一样 1. 女子子适人者,就进入了对方的宗族。但是可以归宗。 > 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 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为昆弟之为父后者何以亦期也?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曰小宗,故服期也。 --- # 五服 ## 母党与妻党 外祖父母:小功 从母——母之姊妹(姨): 小功 从母昆弟:缌麻 舅——母之昆弟:缌麻 舅之子:缌麻 ---- 妻之父母:缌麻 --- # 五服 ## 礼制之本 [亲亲相隐制度之“亲”的源流及法文化](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6/id/1018607.shtml) > “亲亲相隐”(有时又称为“亲亲得相容隐”、“亲亲得相首匿”)是中国古代刑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它赋予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相互隐匿犯罪的权利,并且,它还是一项法定义务,如果相互之间应该隐匿犯罪的亲属进行告发则告发者将被施以处罚。 大功之亲有同财之义。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宗法 --- # 宗法 ## 亲亲尊尊 《论语·颜渊》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 宗法 ## 宗法 《白虎通》 > 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左氏传》: > 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 《孟子》: >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 # 宗法 ## 宗法 <img src="image/zongfa.png" width="100%" /> --- # 宗法 ## 宗法 《白虎通》: >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 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谓恩爱相流湊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 君子以尊尊统亲亲,不以亲亲害尊尊。 --- # 宗法 ## 宗法 丧服经斩衰章:“父为长子” > 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 丧服经斩衰章:“为人后者” > 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