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title-slide .title[ # 教育政策 ] .subtitle[ ## 教育社会学——第10讲 ] .author[ ### 李代 ] .institute[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date[ ### 2023-05-02 ]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教育政策 ## 论文研讨 ## 影子教育 ## 流动与教育 --- # 论文研讨 方言能力与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 作者:柳建坤、张云亮 报告人:张晨瑶、潘亚豪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发现 作者:吴晓刚、李忠路 报告人:濮晓艳、胡誉泷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影子教育 --- # 影子教育 ## “双减” 2021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双减”工作](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107/t20210724_546567.html) “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在《意见》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部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专家和培训机构代表座谈会,摸清基本情况,并迅速梳理了近几年来校内学生减负工作,开展了10个省份100个区县1.86万家培训机构、68万名学生和74万名家长的大数据评估,对校内和校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 # 影子教育 ## 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未通过审批的,取消原有备案登记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 # 影子教育 ## 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及时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及信息,完善“黑白名单”制度。 --- # 影子教育 ## 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强化常态运营监管。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培训时间。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 # 影子教育 ## 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做好培训广告管控。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 --- # 影子教育 ## 扎实做好试点探索,确保治理工作稳妥推进 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解决过多过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严重问题的机构。 --- # 影子教育 ## 扎实做好试点探索,确保治理工作稳妥推进 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对出现服务水平低下、恶意在校招揽生源、不按规定提供服务、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等问题的培训机构,坚决取消培训资质。 --- # 影子教育 ## 扎实做好试点探索,确保治理工作稳妥推进 强化培训收费监管。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充分考虑其涉及重大民生的特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 # 影子教育 ## 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明确部门工作责任。教育部门要抓好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指导学校做好“双减”有关工作;宣传、网信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网信部门要配合教育、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做好线上校外培训监管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要及时为中小学校补齐补足教师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财政、教育等部门制定学校课后服务性或代收费标准,会同教育等部门制定试点地区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指导政策;财政部门要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教师绩效工资核定有关工作;民政部门要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工作和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广告、反垄断等方面监管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会同教育部门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政法部门要做好相关维护和谐稳定工作;公安部门要依法加强治安管理,联动开展情报信息搜集研判和预警预防,做好相关涉稳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部门负责指导银行等机构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工作,清理整顿培训机构融资、上市等行为;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起责任、抓好落实。 --- # 影子教育 ## 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 # 影子教育 ## 出路? 1. 加强对公业务 1. 转型素质教育 1. 营转非 1. 课后服务 ... --- # 影子教育 ## 教培市场股票大跌 <img src="image/tal-stock.png" width="80%" /> 最高值:2021-2-19,$90.96。 今日股价:2021-12-16,$4.37,跌幅95.2% [好未来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企业](https://new.qq.com/omn/20190829/20190829A09F4M00.html) :智慧教育 --- # 影子教育 ## 前情提要 [2020 中国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https://www.jiemodui.com/N/122490.html) K12 赛道融资数量减少,但吸金能力仍最强。2020 年 K12 赛道投融资事件达27起,仅为去年融资数量的一半多,几乎腰斩。但整体金额超过 500 亿人民币,轮次以 A 轮前后为主。 2019 年,K12 市场规模超过 6000 亿人民币,在线 K12 市场规模达到 535 亿人民币,渗透率为 10% 左右。预计到 2024 年,K12 市场规模将超万亿, 2019 年-2024 年复合增长率达 13.6%,在线 K12 市场规模有望达三千亿。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渗透率增加、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 # 影子教育 ## 前情提要 [疫情下教育培训需求激增,企业13个岗位抢1个名校生](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925440) 2021-01-24 杜悦怡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从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在面试了互联网、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职位后,最终选择了进入教育培训公司。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江露露,也在近期放弃了私立中学的工作,选择了一家教育机构。在2020年四季度“大学生就业景气较好的十个行业”排行中,教育培训行业超越互联网、房地产,位列第2位。 某中小学教育辅导机构负责人:主讲老师现在年薪都是过百万的,主要是做在线大班课,几千、上万的学生。在线教育全部数字化了,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产品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名校的,985、211的学生,2020年同比大概增长了50%。 --- # 影子教育 ## 学术研究 薛海平、方晨晨,2020,高考升学竞争与学生课外补习,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课外补习在国际学术界通常被称为“影子教育”,即主流学校教育投射的一个影子,史蒂文森和贝克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旨在提高学生学业表现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David Lee Stevenson, and David P. Baker, 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97, Number 6](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abs/10.1086/229942) --- # 影子教育 ## 影响教育公平? 李淑贞和肖斯的研究发现,“声望取向”的文凭偏好促使很多学生参与课外补习,即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追求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导致了大规模、高比例的课外补习的参与率。 薛海平: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家庭教育竞争中心正从学校教育转向影子教育,而影子教育系统中日益激烈的博弈竞争会对社会阶层间的良性循环和正常的社会流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可能再生产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 张薇、马克·贝磊和李红兰探讨了诸多推动中国影子教育发展的特殊因素,认为中国异常激烈的高考竞争推动了低学段学生竞争,迫使各个家庭通过影子教育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 周东洋和吴愈晓在探讨影响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因素时,从“个体———结构”的研究视角进行归纳,认为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动机和目的存在差异与升学标准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层程度有关,根源在于教育竞争在本质上受到教育制度的制约。 --- # 影子教育 ## 到底有用没用 胡咏梅、范文凤、丁维莉(2015):数学课外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具有正向效应;科学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叠加效应”;语言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挤出效应”;如果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机会相等,参加数学课外补习可以缩减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带来的成绩差异,起到促进教育结果均等的作用。 [李佳丽、胡咏梅、范文凤(2016)](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6&filename=JYJP201601011&uniplatform=NZKPT&v=ZhG1rIBm4Q-RwW0gb29QDq9r94b2eeXslwejRMKlSjPUuUzHwkccmMvrNkaybCTT):影子教育参与时间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非线性关系,并且控制父母教育期望和子女自我教育期望之后,影子教育参与时间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下降。已有研究在探讨家庭背景和影子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时,高估了家庭背景和影子教育的影响效应。 [刘珊珊、杨向东(201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6&filename=SHGJ201522016&uniplatform=NZKPT&v=hi0NjnsQrJ_CgXsN8tL7hcWuOXYa1PNg_ZNW7jX9RRBc3-2Z-2cNXZyHRkpeksQw):课外辅导对学业成绩的效应量为0.272。删掉一个极端效应值后,效应量仅为0.056。根据Cohen的标准,这一效应量较低。用学科成绩这一指标来反映学业成绩时,课外辅导对学业成绩的效应较大。而用国际测试成绩或国家升学考试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测量指标时,这一效应量几乎为零。课外辅导对小学生的效应较大,对初中生、高中生的效应接近零。删掉异常值后,虽然效应量在不同群体中的影响趋势是相同的,但只有学业成绩测量方式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 # 影子教育 ## 影子教育与教育均衡 1. 如果影子教育没有用:6000亿教育市场就是智商税。 1. 如果影子教育有用,而且高社会阶层子女更容易参与:教育市场化,推动教育不均衡。 1. 除非:影子教育对高阶层子女无用,对参与的低阶层有用。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流动与教育 主要参考: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王元腾,制度情境、微观博弈与公共品再界定。 --- # 流动与教育 ## 教育导致人口流动 1949年以后,由于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严格限制,乡村人口被严格限制在土地上,城市人口被置于单位制重进行管理。 城市化的渠道: 1. 升学 1. 参军 1. 入党 --- # 流动与教育 ## 人口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成为中国转型期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其中,儿童的流动尤为受到教育社会学关注。 研究发现,家中儿童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父母的流动决策。 [李代、张春泥. 2016. “外出还是留守?——农村夫妻外出安排的经验研究.” 社会学研究 31 (05): 139–163+244](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0&filename=SHXJ201605008&uniplatform=NZKPT&v=E54Tr3ZNglAdEEwLOaRmFBSp41M3q_h4D9qc2MGexQBOrPZiloGVicfKaw6mZlae) --- # 流动与教育 ## 农村教育 1. 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学生升学存在较为明显的劣势。 1. 农村人口密度偏低、交通条件较差,导致学校运营效率不高。 1. 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和辅导能力偏弱,导致孩子升学的动力和支持不足。 --- # 流动与教育 ## 城市问题 户籍制度带来入学的制度障碍。 农村儿童学习基础较差,拉低了学校的平均学业表现。 其他家长可能会产生反对意见。 经济考虑。 人口调控的因素。“低端人口”。 --- # 流动与教育 ## 流动规模 1990 年到 2010 期间全国流动人口平均增速为 1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而 2010—2015 年年均增速有所下滑,降为了2%(段成荣,2019)。2014年末,中国流动人口达2.53亿。 流动儿童(0-17 岁)的规模增速也经历了由快到慢、再到稳中有降的历史进程。1990 年到 2000 年期间,流动儿童数量由459 万增长到 1982 万,增加了 3 倍之多;到 2010 年,流动儿童整体规模达到了3581 万,较十年前的增幅超过了 4 成;2010 年后,虽然受全国儿童整体结构影响,流动儿童数量也有所下滑,到 2015 年下降到 3426 万,但降幅为仅为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与此同时,义务教育段流动儿童虽近年来有所波动,但整体上仍呈现出上涨趋势,1990—2015 年的近三十年间增长了将近 7倍。 --- # 流动与教育 ## 流动类型 1. 有些儿童出生在城市,只是父母户口仍为农业户口。 1. 有些儿童从小生活在农村,上小学或初中时才随父母进入城市读书。 1. 有些儿童居住地不稳定,随父母频繁流动,经常转学。 1. 有些父母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 1. 有些父母依靠经商收入较高,在城市有住房。 “真流动” vs “假流动” --- # 流动与教育 ##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 家庭迫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教育。督促子女学习、检查家庭作业、参加家长会、主动与教师沟通、为子女指定长期发展规划等方面往往不足。 教育观念不足,孩子到了学校全交给老师了,不能配合老师。 教养方式落后。 --- # 流动与教育 ## 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 在城市,教学的硬件条件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可能存在文化冲突。 例如:流动儿童语言词汇有限、语言思维现实化和散点化、语言构思平直,这与学校要求的语言词汇的标准、优美、清晰、生动新颖、独特等标准不同(齐学红、汤美娟 2011) 民族志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广泛存在违反纪律的情况,如上课捣乱、蔑视教师权威、形成非正式群体等。一种自我放弃的表现。 《学做工》,威利斯。 --- # 流动与教育 ## 教育资源(90年代) 1. 国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 1. 流入地没有义务提供非户籍儿童教育 1. 公立学校进入困难、价格高昂 1. 民办学校提供补充 --- # 流动与教育 ## 教育资源(2000年后) 1. 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新体制,“两为主”:以流入地负责为主,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政策和三项成就](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4/20140220/zy30453/Document/1364130/1364130.htm) 1. 2006年后,义务教育全免费。[我国城乡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免费历程:三年四大步](http://www.gov.cn/jrzg/2008-08/03/content_1063386.htm) 1. 两纳入: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随迁子女将全纳入城镇义务教育](http://edu.people.com.cn/n/2015/0302/c1053-26619404.html) 1. 清理、介入民办教育机构,民办学校逐步退出。 --- # 流动与教育 ## 制度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两为主政策不是一次性决策的产物,而是经历了至少从1996-2003年长达8年的对问题认定、议题创立到政策指定和反馈的较长演变期。该政策体系内部结构是由输出地政府、流入地政府、中央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农民工阶层等利益相关方组成,外部环境由二元城乡管理体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和考试体制、城市市民服力体系等要素作为其教育生态系统。” (邵书龙 2010) --- # 流动与教育 ## 问题 一方面经济条件差者多进入民办简易学校就读,而稍好者也多被安排到城市薄弱学校,体现为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分配正义差异”; 另一方面,即便流动儿童进入到公办学校也会被边缘化对待而遭受文化宰制,表现出与户籍学生的“关系正义差异”(罗 云等,2015) --- # 流动与教育 ## 制度问题 城镇化和“两为主”相互矛盾的制度环境下,治理城市病与保障流动儿童教育权存在明显冲突,绩效理性促使地方政府趋利避害地选择“以教控人”来排斥流动儿童入学(富晓星等,2017) 借助提高义务教育段外来人口子女表入学和升学门槛来控制人 口规模成为特大城市的通行选择(韩嘉玲,2017)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拆迁节奏加快带来了民办简易学校的减少,这进一步威胁了流动儿童城市就学机会(谢宝富,2013)。 --- # 流动与教育 ## 行政激励薄弱 以辖区户籍人口为主要对象,义务教育先后经历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到“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再到“以县为主,省级统筹”的变化过程,均未脱离“属地负责”的既定框架。但是,人口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所衍生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却模糊了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间“属地”责任边界。置身实践,地方政府往往忽略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需求而采取视而不见的逃避策略(周建明,2014;杨明,2015;甘行琼等,2015)。 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了“事本主义”偏好,并基于自我利益大小的考量而选择行动策略(杨爱平,2011)。在地方政府诸多治理事项中,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强激励事项位列“中心任务”行列而被纳入到注意力范围,而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任务事项却长期处于弱激励地位(周黎安,2014;练宏,2016)。 --- # 流动与教育 ## 财政激励薄弱 虽然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制度安排将义务教育界定为公共品,但是国家采取的财政分权制度则将其交由各地方政府来承担,“地方责任、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模式下各县级政府成为主要财政支付方。公共财政制度配套措施不到位导致的资金投入不足,成为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缺失与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孙玥等,2008)。 --- # 流动与教育 ## “教育洼地”效应 倘若流入地政府设置较低的流动儿童入学门槛并给予他们同城待遇的财政支持的话,那么将有更多的流动家长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这被称为“教育洼地”现象。地方政府出于担心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而引致外来人口涌入并进一步加剧财政支出的考量,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常存在戒备之心(杨东平等,2011),甚至借助于提高入学门槛等行政调节方式防范人口流入(雷万鹏、徐璐,2016)。 地方政府对“教育洼地效应”的担心是否有合理性呢?吴开俊、杨晓霞(2018)分析了 9 所城市入学政策收紧前后流动儿童数量变化的情况,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教育的有效需求并非完全依赖于政策调整的单一因素,政策宽松与否并不能显著影响非户籍学生的增减,理论预测的“教育洼地”现象并没得到实证支持。 --- # 流动与教育 ## 市场不足 以逐利为目的民办简易学校虽然为被正式教育体系排斥的流动儿童提供了义务教育就读机会,但因办学水平有限也成了阶层再生产的空间载体(任焰、周贤琴,2019)。 牟利导向的举办者甚至出现了“教好就是教跑”的反教师伦理的行为取向,对此反感的流动儿童所盛行的“反学校文化”风气也进一步由此加剧(石长慧,2015) --- # 流动与教育 ## 美国的农村教育 许多农村家庭本身就是低收入家庭。 教育期望不高:准备成为农场主或农业工人,教育没有必要。 教育期望较低也受文化影响:媒体和普通人的“乡下人”的成见被内化。 学校在社区扮演重要功能。学校的成员得到社区尊重,教育娱乐活动在社区有重要作用。 --- # 流动与教育 ## 美国的农村教育 农村经济不振导致的入学人数减少、税收支持不足等问题,使得农村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1. 许多学校的规模非常小,学生能获取的教育资源有限,而且更难改变自己或家庭的形象。 1. 强调升学可能会改变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但这会导致年轻人更不愿意留在当地。 1. 由于薪水较低、文化和社会的隔离,难以吸引合格师资 --- # 流动与教育 ## 美国的农村教育 农村孩子的问题行为与大城市低收入阶层家庭的孩子类似,这说明农村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本质,如果他们表现不佳更应归因于家庭阶层。 ### 解决方案 学校联合体:若干学校自愿组成联合体,共同分配资源,提供解决方案。 采取远程教育: 1. 录像带、电话、电视 1.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