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title-slide .title[ # 家庭与教育 ] .subtitle[ ## 教育社会学——第7讲 ] .author[ ### 李代 ] .institute[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date[ ### 2024-10-15 ]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家庭与教育 ## 论题:钱 vs 文化 ## 超脱(detachment) --- # 论题:钱 vs 文化 ## 辩论规则 分为正反两方,各由3人组成。 1. 开篇立论(5+5分钟) + 正方一辩陈词5分钟 + 反方一辩陈词5分钟 1. 自由辩论阶段(15+15分钟) + 由反方先发言,正反方轮流发言,不可打断对方发言,同一方不可连续发言。 + 每方计时15分钟,一方说完立即开始给另一方计时,无人起立回答的空白时间也计入累计时间。 + 一方时间用尽后,另一方可选择连续发言直至时间用完,也可选择放弃剩余时间。 1. 总结陈词(5+5分钟) + 反方三辩总结陈词,5分钟 + 正方三辩总结陈词,5分钟 --- # 论题:钱 vs 文化 ## 辩题 ### 正方:对子女的教育而言父母有钱更重要 正方辩手:侯镇宇 & 符孟艺 ### 反方:对子女的教育而言父母有文化更重要 反方辩手:廖思玲 & 赵丹妍 --- # 论题:钱 vs 文化 ## 讨论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超脱(detachment) --- # 超脱(detachment) 斯基尔斯(Skeels)等发现,给婴儿刺激的质和量,与他们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 实验组:13个7-30个月大的婴儿,由于智力障碍被认为不适合被收养。 对照组:12个孩子,家庭背景相似,孤儿院抚养。 成长环境: 智障机构:每个智障儿童有一位感兴趣的室友,不同寝室彼此竞争,室友会花费精力投入感情。提供情感、社交、玩具、语言方面的刺激。会走路之后进入幼儿园,参与文体活动。 孤儿院:有人照顾起居,但照顾者对孩子不感兴趣。2岁进入“校舍”,由护士照料,生活环境单调。 --- # 超脱(detachment) ## 结果 -- 1. 实验组的孩子(被认为是智障)智力在6-52个月内达到正常水平,实验结束一年后,有两人超过平均水平,只有一人智商在80分以下。 1. 对照组的孩子智力发育落后,除了一个孩子之外智商都有所下降。 -- 1. 21年后,实验组的孩子都被收养,平均完成12年的学业,4人进入大学,1人得到学士学位,11人结婚,9人生子。 1. 对照组4人进入智障机构,1人进入精神病院,2人结婚1人离婚,学业平均不到3年级,一半人失业,工作除1人外非常底层。 --- # 超脱(detachment) ## 成绩压力 1.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 1. 家长自身的期望 1. 家长对学术活动的兴趣 1. 对孩子教育过程的了解 1. 为了达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准备和计划 --- # 超脱(detachment) ## 语言模式 1. 家长运用语言的质量 1. 使用和扩展词汇和语法的机会 1. 家长对正确有效地应用语言的喜好 --- # 超脱(detachment) ## 学术指导 1. 对家庭作业相关事务指导的有效性 1. 对家庭作业等相关事务指导的质量 1. 与学校学习相关的材料和工具的应用及其有效性 --- # 超脱(detachment) ## 家庭积极性 1. 家庭户内和户外活动的范围和内容 1. 电视和其他相关媒体的应用 1. 书籍、图书馆以及其他相关设施的使用 --- # 超脱(detachment) ## 家庭中的智力活动 1. 提供给孩子的玩具、游戏和爱好的性质和质量 1. 日常活动中思考和想象的机会 --- # 超脱(detachment) ## 家庭工作习惯 1. 家庭管理结构和程序化程度 1. 超越其他娱乐活动的教育性活动 --- # 超脱(detachment) 1. 家庭阅读资料的数量能够最好地预示学习成绩。 1. 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了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机会。 支持 vs. 高压:支持 → 高认知能力、高社会竞争力 Rollins and Thomas 1979 1. 女孩: + 高度支持 + 高度控制 = 较低的学习成绩 1. 男孩: + 高度支持 + 高度控制 = 好成绩; + 低支持 + 高控制 = 低成绩 “严父慈母”、“言传身教” --- # 超脱(detachment) ## 父母的缺失与孩子的成绩 1. 家中没有父亲的孩子与有父亲的孩子相比并没有学习成绩更差或个人发展受到影响 vs. 受到影响 1. 需要考虑父母离异的原因和时间、孩子的年龄和性别、孩子与留下的家长之间相互接触的质量与时间长短以及其他因素。因素之一,不唯一。(Marino & McCowan 1976; Coontz 1995) 1. 双亲家庭更有利成长(Clarke-Stewart 1977; Popenoe 1994);缺失父亲对男孩成长不利(Shepherd-Look 1982)。 1. 长期不利影响:破坏人际关系,压抑,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可能10年后才显现。(Wallerstein 1989, 1991) --- # 超脱(detachment) ## 父母的缺失与孩子的成绩 1.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在离婚前有征兆预知(Cherlin & Furstenberg 1991) 1. 在社会低阶层,父亲缺失与低成绩高度相关。 1. 父亲缺失降低了母亲的社会地位; 1. 离婚会降低单亲家庭收入; 1. 离婚日益普遍,效应降低? --- # 超脱(detachment) ## 家庭规模、出生顺序与认知能力发展 1. 小型家庭的孩子跟众多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接受学校教育的能力更好。(Walberg & Marjoribanks 1976; Steelman & Doby 1983; Blake 1989a, 1989b) 1. 多子女分割父母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 # 超脱(detachment) ## 家庭规模、出生顺序与认知能力发展 1. 最聪明的一般是小型家庭最早出生的孩子。(Zajonc 1976, 1986)可能是因为独占父母关爱。 1. 独生子女略低于有一个兄弟或姐妹的孩子的智商。(Powell & Steelman 1990; Goode 1994)可能是因为哥哥姐姐是额外的老师。 1. 相反观点:考虑到阶层和种族,也不一定。 --- # 超脱(detachment) ## 营养与认知能力发展 1. 营养不良、铅中毒等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1. 营养不良常见于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 1. 文化落后导致营养不良导致发育障碍。 1. 朝鲜儿童营养不良,被美国家庭收养后恢复正常 --- # 超脱(detachment) ## 媒体的影响 1. 电视加剧了儿童的暴力行为(Plagens 1991; Stroman 1991; Sager 1994; Minow & LaMay 1995) 1. “芝麻街”有助于中低阶层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合作性与教养改善(Poulos, Rubenstein & Liebert 1975; Stroman 1991; Goleman 1993; Mills 1994) 1. 电视可能会导致孩子阐释心理和身体上的依赖性,对认知能力和社会功能发展不利(Winn 1977, 1989; Gitlin 1994; Hughes 1995) --- # 超脱(detachment) ## 媒体的影响 1. 对大多数阶层的儿童而言,每天看5-6小时电视与低阅读成绩相关; 1. 对低阶层儿童,每天看3-4小时电视与高阅读成绩相关。 1. 看电视与低社交技巧和伙伴关系相关。(Dorr 1986) 因果还是相关?有可能是看电视导致的,也可能是本来就不行的才去看电视。 --- # 超脱(detachment) ## 职业母亲与带钥匙的孩子 1. 母亲有工作会对孩子带来不利影响?(非常美国的问题)基本没有。 1. 家中无人,颈挂钥匙。在个性和行为方面没有太大差别。 1. 课后托管(Strother 1984; Rowley 1983) + 了解学生父母的希望 + 对设施的考虑要实用 + 为工作人员提供合适的训练 + 设计合适、有发展的课程 + 努力工作 --- # 超脱(detachment) ## 家长参与 1. 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对孩子取得较好成绩非常重要。 + 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 + 强化学校的规则和期望 + 督促孩子学习、完成作业 1. 家长参与的5种类型(Dauber & Epstein 1993) + 家长型:为孩子提供讲解性练习 + 沟通型:召开父母-家长讨论会 + 志愿者型:以班级为单位发起家长志愿者委员会和志愿活动 + 在家学习型:为学生家长提供支持 + 代表其他家长型(??):组织顾问委员会 1. 中层愿意参与,底层不愿意 --- # 超脱(detachment) ## 家庭氛围 父母冲突造成的压力会长期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情绪。(Rhoades, 2008; Cummings and Davies, 2010; Mannering et al., 2011) 目睹建设性冲突的孩子更倾向于使用推理能力 (McCoy et al., 2009),更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McCoy, K & Cummings, E. M & Davies, Patrick T, 2013) 高冲突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有低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技巧和社交能力 (Du Rocher Schudlich et al., 2004a; Lindsey et al., 2006; Finger et al., 2010) --- # 超脱(detachment) 以下内容由冯俊晨提供 ## Coleman Report 任何关于教育实证研究的讨论都绕不开科尔曼报告。发表于1966年的科尔曼报告是美国学术界第一个关于教育结果的大型实证研究。在接近60年后的今天来看,能够搜集将近40万学生的数据都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虽然美国国会资助这项研究的初衷是为了“证明”南方政府依然在预算和生源上歧视黑人学生,但是Coleman报告对于教育回报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虽然的确白人和黑人存在成就落差(achievement gap),但是其主要成因却不是政府预算的差异。Coleman认为: 1.家庭对于成绩的影响是主导性的,远大于学校和同伴 2.学生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SES)对于教育结果的影响其次 3.硬件(和政府预算)对于教育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 虽然这些结论今天并不是学界的共识,但是科尔曼报告的实证主义研究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可以说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以及教育系)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 # 超脱(detachment) ## [Find What Works!](https://ies.ed.gov/ncee/wwc/) 快进40年到2002,世纪之交,美国人回顾过去40年来在教育投资上的成就,乏善可陈。因此,国会签署了“Education Sciences Reform Act of 2002”。这个法案最重要的一个条款是,要获得联邦政府在特定项目上的资助,必须符合一定的证据标准。基本上,证据标准以最严格的随机实验来度量。 为了执行这个标准,成立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然后由其建立了一个叫What Works Clearinghouse的机构,[专门评审和发布评估报告](https://ies.ed.gov/ncee/wwc/Docs/referenceresources/wwc_version1_standards.pdf)。参考财务审计的模式,出具“符合证据要求”(Meet Evidence Standards)和“有保留地符合证据要求”(Meet Evidence Standards With Reservations)。 这个机构是在克林顿时期成立,在Obama时期获得第二春。它符合民主党在社会问题上(相对)“相信科学”的政策风格。从成立初期大家对它“大浪淘沙出真金”的高线预期,逐渐变成把骗子挡在门外的底线要求,也反映了教育政策和教育投资的普遍“失败”。 --- # 超脱(detachment) ## 2 Sigma Problem 为什么教育问题这么难解决呢?这里我们首先要说另一个和芝加哥大学有很大渊源的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本杰明·布鲁姆。 经过(有限的)数据分析,Bloom发现一对一的效果几乎比大班教学好2个标准差。Bloom问,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区别呢?他认为核心是在以掌握为目标的学习(learning for mastery),并据此开发了教学方法的布鲁姆分类法(bloom taxonomy)。这两个理论今天是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必考知识点,但是2 sigma problem今天却罕为人知。 虽然从统计学的严格定义上说不是一回事,但是从概念上讲Bloom的2 sigma问题和Find What Works的“失败”却是一脉相承:直至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找到稳定的能够将集体教学提高到1对1效果的方法。这可以说是教育研究的圣杯 --- # 超脱(detachment) ## Perry program 现在学界(主要是经济学界)对于早教的高回报率是一致认同。这里要说第三个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也是唯一一个目前还活着的,James Heckman。 Perry program是这样一个故事,1962年美国一个教育基金会资助了一个社会实验,在密西西比州招募了130多个黑人贫困家庭的孩子,一半给了两年早教,一个放羊。这个实验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它后续跟踪了这些人十多年,发现他们在智力水平、学术水平、工资收入、结婚率和犯罪率上都有显著提高。ROI预估达到6倍。 虽然此后在全美开展的Project Head Start并没有从实证中复刻Perry program的奇迹,但是至少也是正向收益;而且其他关于早教的研究也都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算是少数能经受meta analysis的policy proposal。 Heckman的口头禅是“nothing works past 3rd grade”。他的另一个口头禅是“three strikes and out”。这个口头禅来自于他一个“非严谨证明”的观点,美国黑人的成长环境太恶劣了,贫困、毒品和畸形家庭关系(1/3没有爸爸)导致孩子养废了是常态。一个困难还能克服,两个困难还有希望,三个叠加就是绝杀。 --- # 超脱(detachment) ## Mincer Regression Mincer J. (1974)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Nat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另一个教育实证研究中常被提起的数据就是每增加一年的受教育年份,终身工资的回报率大约是8%。这个数据最早来自Jacob Mincer在74年发表的论文,这篇论文奠定了(基于调研数据的)劳动经济学接下来50年的研究方法论基础和研究结论。在美国,不管你咋折腾回归模型,6%-8%的年回报率是很稳定的。 但是这个指标在中国不一定好使。在chenqin关于最近5年可爬的网络招聘启事的研究中,用mincer回归做出来的数据已经从4%掉到了2%。发人深省。知乎数据帝chenqin在知乎上的一系列关于中国教育的实证研究我真的非常推荐大家读一下。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中国唯一值得读的教育实证研究(当然我读的中国实证研究的确不多)。 --- # 超脱(detachment) ## [Opportunity Insight](https://opportunityinsights.org/) 在教育结果的实证领域,过去20年最大的黑马就是Raj Chetty。Chetty教授能获得正常研究人员做梦都拿不到的政府数据,包括但是不限于 IRS的税务数据,人口普查的详细数据、学区的成绩数据等。 在2020年,Chetty, Friedman et al发表了[The Opportunity Atlas: Mapping the Childhood Roots of Social Mobility](https://opportunityinsights.org/wp-content/uploads/2018/10/atlas_paper.pdf)。 在他们的分析中,明显影响孩子成年后收入的四大因素是: 1. 社区双亲家庭比例 1. 社区本科学历比例 1. 社区高工资工作比例 1. 社区人口普查参与率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研究,他的结论非常社会学;在一定程度上是60年前科尔曼报告主要结论的回音:关注家庭和SES。 <!-- 学区房的问题 --> <!--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谈一下学区房的问题。其实答案已经在前面的分析里都“潜伏”了。 --> <!-- 首先,没有严谨的证据表明,控制住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后,学校质量本身对于学习成绩有长期持续的影响。但是因为positive sorting,从实际结果来看,一个相同资质的学生去好学校会比去坏学校要好。这是严格因果推论和实际结果产出之间符合逻辑的差异。有个利用芝加哥公立学校摇号的研究表明,虽然学校没啥大作用但是家长选学校这件事儿对于成绩影响很大。 --> <!-- 其次,我们承认选学校对于成绩有一点帮助,假设现在的区别是一个二本和985学校,收入差距有多少呢?答案是不知道。根据Chetty对于美国ivy league的类似研究,虽然学校牌子对于初入职场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长期收入的影响不及SAT(美国高考)成绩。我积累的社会经验也倾向于支持chatty的结论:读书是一个个体活动,而赚钱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团体活动。这两者所需要的talent差距很大。 --> <!-- 因此,从现金流折现的角度,支付学区房溢价是不理性的:虽然学区房的确能带来成绩提高,但是这些成绩的提高并不能转化为足以支撑溢价的终身教育回报。 --> <!-- 但是如果把房地产看作是一个投机品,从凯恩斯式的选美定价去思考,学区房的溢价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性的:只要有人愿意接下一棒,别管价值和价格的背离。问题是,什么时候这个concensus会破裂呢? --> <!-- 教育科技与教育回报 --> <!-- 我们聊了很多关于教育回报的研究,到现在我似乎还没有开始聊李老师给我的正题:教育科技。 --> <!-- 但是其实在讨论WWC时我已经讲了,美国过去20年积累的“高质量”评估证据表明,几乎没有啥技术/项目/干预可以稳定得带来2个标准差的收益。这其中包括在10年前红极一时的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翻转课堂(https://www.sri.com/press/blog-archive/incorporating-digital-learning-resources-in-the-classroom-a-first-look-at-using-khan-academy/)。中国的问题是根本没有这样的高质量研究,甚至连低质量的正式研究也非常少。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一家教育科技公司,松鼠AI,反而做过一个相对认真的对比研究,发现自适应推荐的自学产品面对一般学生在达成基础教学目标上的速度甚至超过特级教师。无独有偶,经济学顶刊AER也在21年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智能教学系统在印度农村的RCT中对于低水平学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尴尬的是,穷人是很难享受到教育科技福利的。 --> <!-- 过去10年里中国教育技术真正的大革新就是所谓的大班网课,1对几千人的大班课顶峰时所有机构加起来在读正价课学员可能有1500多万,占到全体适龄儿童的20%左右。这个比例已经非常惊人,是世界教育科技史上的一次壮举。大班网课的普及从好的方面来看帮助中国安然度过了新冠初期的远程教育危机。和美国没网、没设备、没教法的三无情况导致learning achievement gap急剧扩大的惨状相比,受益于中国强大基建和互联网教育公司的教学技术积累,中国学生居家就不学习的事情发生的较少。但是抛开这个方面,大班网课绝对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它放弃了智能化、交互学习和项目学习等相对而言被学界验证的有效教学方式,选择了一种极其低成本的授课方式(以及极其高成本的营销方式)。大班网课的成功证明了“好的教育不一定是(甚至一定不是)好的生意”。 --> <!-- 双减以后这两年,虽然教育行业如丧考妣,但是整体而言我还是乐观的。原因有两个: --> <!-- ●第一,以平板为代表的硬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班网课退出后的市场空白。学习媒介的变化是学习技术变化的前提条件。教育技术之所以没有办法渗透到教学方法中,是因为这一代人依然是纸笔加黑板的模式;而下一代人很可能从小就习惯用带平板而不是背书包。从长远来看,这将极大提高学习过程数据化的比例,为真正的教育技术突破奠定数据基础。因此,这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 <!-- ●LLM的横空出世极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技术含量,并且使得无人服务的质量档次有了大幅提升。这可能使得教育产品(而不是教育服务)终于有机会在中国落地。在中国做教育创新(创业)的一个非常尴尬情况是家长已经被高价格、高品质的教学服务给宠坏了:他宁可支付2999去听录播大班课,也不愿意买599的AI课。因为前者有真人服务,提供一定情绪价值;而后者全靠娃和自己的自鸡。这和美国的情况非常不一样,美国的Ed Tech不用和学而思竞争用户,就有了慢慢积累的时间和机会。 --> <!-- 有个例子,duolingo和英语流利说差不多是同时创业,初期技术卖点也差不多;但是在2016年左右,流利说开始走真人班主任服务提高留存的路子,短期见效但是长期经济模型雪崩;而duolingo一直坚持产品迭代和内容积累,增长不快但是长期健康。最后流利说很早就流血上市,今天总市值1100万美元,duolingo 67亿美元。 --> <!-- 我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预言故事”。最后大家要接受教育技术虽然管用但是也就一点点的现状,教育投入虽然管用但是边际财务回报并不太高的现状。2999的课是一种智商税,而299的课能对这个社会有很大贡献:毕竟还有很多低SES的孩子接受到的教育比不上LLM支持下的299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