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title-slide .title[ # 教育社会学的内容 ] .subtitle[ ## 教育社会学——第2讲 ] .author[ ### 李代 ] .institute[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date[ ### 2024-09-10 ]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教育社会学的内容 ## 课程目标与考核要求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研究案例 --- # 课程目标与考核要求 ## 课程目标 1. 对于教育来说有钱重要还是有文化重要? 1. 人工智能上课效果好不好? 1. 应不应该职普分流? 1. 男生学习好还是女生学习好? 1. 国家应不应该禁止校外学科培训? --- # 课程目标与考核要求 ## 课程目标 1. 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 构思:用社会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1. 解谜:实施研究、获得初步洞察 1. 反思:剖析社会现象、回应理论疑问、解决实际问题 1. 产出:对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能力 --- # 课程目标与考核要求 <table class="table table-striped"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bla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caption style="font-size: initial !important;">课程内容安排</caption> <thead> <tr> <th style="text-align:right;"> 序号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课程题目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节1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节2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节3 </th> <th style="text-align:left;"> 日期 </th> </tr> </thead> <tbody>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1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育干预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自由作家(freedom writers)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024-09-03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2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育社会学的内容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课程目标与考核要求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育社会学概述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研究案例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024-09-10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font-weight: bold;"> 3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中秋假期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2024-09-17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4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育过程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课程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社会变迁与教育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024-09-24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font-weight: bold;"> 5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十一假期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font-weight: bold;"> 2024-10-01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6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阶层与教育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育平等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中国的教育不平等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育扩张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024-10-08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7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育科技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论题:教育技术 vs 真人互动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远程教育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人工智能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024-10-15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8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性别、族群与教育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论题:男生 vs 女生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性别差异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族群差异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024-10-22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9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家庭与教育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论题:钱 vs 文化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超脱(detachmen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024-10-29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10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育制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论题:职普分流 vs 不分流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中国教育制度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国际比较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024-11-05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right;"> 11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教育政策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论题:禁止培训 vs 不禁止培训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影子教育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流动与教育 </td> <td style="text-align:left;"> 2024-11-12 </td> </tr> </tbody> </table> --- # 课程目标与考核要求 ## 参考资料 1. 钱民辉. 教育社会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 [美]丹尼尔·U·莱文 和 瑞依娜·F·莱文 (Daniel U. Levine & Rayna F. Levine). 教育社会学[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 # 课程目标与考核要求 1. 考勤:10% 1. 课堂表现:40% + 本课会举行5次课堂辩论,轮流参加,每次由剩下的同学担任评委。 1. 期末作业:50% + 访谈你父母其中一人的教育经历。 + 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谈谈其教育经历启发你提出什么社会学问题。 + 运用教育社会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述。 + 字数少于5000字。 期末作业截止日期:2024-12-24 的23:59分。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沃德 1883年,《动态社会学》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 哈里斯 1893年,《教育评论》,呼吁构建以社会学为基础的教育研究。 ## 斯莫尔 1896年,需将社会学引入教育学。 ## 涂尔干 1903年,《教育与社会学》,为科学地研究教育,必须吸收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孟禄《教育百科全书》 1913年,苏扎罗:教育社会学 > 将现代社会学思想有组织地运用于教育问题分析中,系统地研究教育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 史密斯《教育社会学导论》 1917年 > 运用社会学科学的精神、方法和原理去研究教育的学科。 ## 佩恩《教育社会学文选》 1932年 > 一门描述和解释学校机构、社会形式、社会群体和社会过程的学科,即一门描述和解释个人所在的并通过其获得和组织经验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布朗 1947年 > 教育是社会化的别名,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种应用,它重视学校分析并侧重探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教育过程。 ## 费里波夫 > 教育社会学问题,是作为一种社会设施的教育制度和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的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因此,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从广义上说,就是研究教育制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问题。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路径I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发展,教育学对赫尔巴特的个人主义教育学展开批判: 1. 思辨教育学派 + 德国的纳托尔普与伯格曼“社会的教育学”为代表。他们批判赫尔巴特教育学与社会脱离,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 + 文化教育学理论,德国的狄尔泰、史普朗格与诺尔为代表。教育不可能有普遍性的目的,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必须从文化方面获得解释。教育变迁的原因也因此应当从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性中找到。教育是人类的文化传递活动,而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活动。 +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的杜威《学校与社会》。教育方法和课程正在发生的变化如同工商业方式的变化一样,是社会情况改变的产物,是适应新社会的努力。 1. 实证教育学派 + 德国的克里克和罗荷纳“教育科学”学派。用科学方法探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路径II 把学校看作一种社会制度,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阐释教育现象。 1. 孔德:教育体系是联系和组成社会的功能机构,教育的任务是协调社会,学校的普及是稳定社会的基础。 1. 涂尔干: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年长几代对年轻人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的影响,以适应社会在总体上的以及未来特定环境的要求。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功能主义 1. 帕森斯:学校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化。一个社会系统总是包含对一个价值文化系统的内化。必须通过对价值取向的建构和重构,将价值取向的变化有效地转化为新的实践,以保证社会实践与社会普遍价值相适合。 1. 亚历山大:在学校中,孩子们被教授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被分配到不同的社会位置中,并最终接受成人的组织责任角色。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冲突理论 1. 鲍尔斯与金提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 教育做什么——“社会再生产” + 教育如何实现——“符应原则”(corresponding) + 支持再生产的力量——“资本主义制度和相应的社会结构” 1. 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 + 文化是一种资本,在人口中的分布是随不同阶级而定的。这种分布可以还原成教育成就和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 + 区分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 + 经济支配阶级通过高雅文化自证其优越性,使其社会地位合法化。 1. 阿普尔“反抗”理论: + 教育机构有分配意识形态价值和知识产生作用。 + 学生带有次级文化,接受/反抗学校的文化。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解释学 1. 韦伯: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情感行动、传统行动。 1. 符号互动理论:哈格里夫斯,师生关系的三种角色。 + 驯兽师(liontamers),带领学生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权威。 + 艺人(entertainers),吸引学生兴趣。 + 浪漫的人(romantics),学习是人的天性,老师是引导者,共同构建学习。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 1. 教育社会学从属于教育学 > 苏扎罗:教育学有四大基础学科,学校卫生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 1. 教育社会学从属于社会学 > 埃尔伍德,1928年,《教育社会学杂志》,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1. 教育社会学不是应用社会学 > 清水义弘:教育具有特殊性,不应被社会学普遍理论左右。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研究议题 1. 教育与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教育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1. 教育系统与社会亚系统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影响到学校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设置。 1. 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社区怎样将自己的要求传递给学校,以及怎样影响学校教育的改革、教育政策和决策的制定,特别是关于年轻一代的社会化问题。 1. 在学校的混合班级与能力分组这两种教学组织类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技术、学习方式和课堂组织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研究议题 1. 教师职业团体怎样影响到学校系统?教师精通于考试会提高教学质量吗? 1. 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综合学校的趋势是怎样影响到学校系统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混合制的学校里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吗? 1. 在学历社会中,学生是否必须要经过“过度教育”和学历升格才会在劳动力市场中得到工作?那样做得到工作的机会有多大?应聘的各种职位是否都需要较高的学历? 1. 教育程度与劳动力的收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是否存在着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可否通过提高教育程度来改善收入情况?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理论取向 1. 宏观: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 1. 微观:个人和小群体的互动情况。 1. 中层理论:教育程度与收入的关系。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教育学 词源学解释 Pedagogy: > "the science of teaching," 1580s, from French pédagogie (16c.), from Latin paedagogia, from Greek paidagōgia "education, attendance on boys," from paidagōgos "teacher" (see pedagogue). 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以及与教育过程直接相关的因素 --- # 教育社会学概述 ## 教育社会学 1. 教育过程、教育制度:打开黑箱,怎么教? 1. 教育作为因变量:哪些因素影响教育(作为一个系统) 1. 教育作为自变量: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或个人教育获得)带来哪些后果 [2019, 李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学年鉴2015-20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mage/edu-review-2017.pdf)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研究案例 --- # 研究案例 ## 教育研究 [刘云杉.自由选择与制度选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精英培养——基于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04):38-74+186.](image/liuyunshan.pdf)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从学生的自由选择与制度的严格选拔入手,聚焦于大众高等教育下精英培养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招生、人才培养与教学计划以及考试评价等制度,揭示出精英选拔的多重逻辑,广泛涉猎下的课程数量膨胀,严苛考评权力下的竞争主义,个体的理性经营和表现技艺。更进一层次,本文反思了在工具理性与消费主义侵蚀下校园的断裂、师生关系的异化以及教育本质的空洞。最后讨论了学生在自由选择的试错中所形成的性情特征。 --- # 研究案例 ## 访谈对象 笔者做了大量的访谈、座谈,访谈对象包括6个院系负责本科生教学的院长、 5名学校招生与教学部门的领导,还组织了18场次涵盖6个学部、63名本科毕业生的焦点团体座谈……并在此基础上做了24个深度个案。 --- # 研究案例 ## 访谈案例 > 从不翘课,多做往年的考题,平时多找老师答疑。用尽洪荒之力专业成绩达到70多分。再用大类平台课的成绩拉高绩点;用通选课、政治课让自己绩点更高。策略是精心选课,尽量扬长避短,打听好哪一门课给分好……最后GPA还可以。 > ——(FG07-2,某省高考理科前10名) > 学生总体学习能力下降,会背着书包上课,课下读书却不会;减了学时后,他不 是说这部分没讲,我自己去研究学习;而是闲着也是闲着,我去读个双学位,经济这么热,就读个经济双学位吧。一届160个学生,修经双的有50多个,占三分之一。最有可能的是,学不下去的人,没有目标的人会分流。 > ——(D03,FG07-2的院长) --- # 研究案例 ## 社会学视角 > 专业课要从80多学分压缩到60学分以下,只能精炼出最核心的部分,这是专业教育的最低要求。学院目前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会继续做科研,他们会多选择学 些本专业课程——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科学家,培养专家的思维已经变了。挤出来的学分在理学部内部任选其他学科课程,组成不同套餐。但有学生喜动脑不喜欢动手,强硬要求他们上实验课就很难适应——不能为交叉而交叉,为跨学科而跨学科。强调尊重学生选择,但所有学科都有门槛,进入都有困难,如果怕过不了门槛就转专业,这将是个大问题。总之,大学四年,掐头去尾,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如何又搞通识又搞专业…… > 事与愿违,教学计划中学分压缩后,学生却更忙了。这背后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艰难。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并列的另一套知识体系吗?是靠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去实现的吗?院系与专业的壁垒可以靠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去突破吗? --- # 研究案例 ##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吴晓刚,2016,社会第3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HZH201603008.htm)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关注那些受过大学教育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人群之间的比较,将前者视为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将大学求学过程当作一个“黑箱”。本文基于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研究设计的介绍和首期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社会分层,即进入三种不同层次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高校,“211大学”和其他非“211大学”)的决定因素,特别关注家庭背景、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等中间机制的共同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于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仍然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否重点高中,以及是否获得高考特殊政策的照顾,对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作用更加明显。重点中学主要影响学生高考分数,而招生的各种优惠政策明显有利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学生更有可能入党,尽管他们的入党意愿低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生。这些发现对理解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在精英形成过程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 研究案例 ##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img src="image/wu1.png" width="80%" /> --- # 研究案例 ##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 本文分析使用的数据来自“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该项目旨在通过长期追踪数据,对上述中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张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总体限定为北京市范围内所有教育部直属和其他中央部委或北京市所属非民办大学中的全日制本科生。在具体设计时,考虑到在保证样本代表性的同时尽可能 节约成本,我们最终确定调查总体为2006年和2008年秋季入学的本科生。 > 利用北京市54所公立学校2006级和2008级在校学生学籍数据库作为抽样框,我们采用多阶段、分层、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的抽样方法进行最初的样本设计。 --- # 研究案例 ##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 首先,家庭背景对于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具有直接的影响。即便控制了其他相关变量,家庭经济地位在当地处于中上层或上层的人,其子女在就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大学或其他“211大学”方面依然具有优势。同时,家庭居住地层级越高(农村/乡镇、县城/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或北京),其子女获得精英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越大。这或许与高中教育资源的地域分配层级差异有关(Zhou,Moen and Tuma,1998)。 --- # 研究案例 ##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 其次,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重点中学制度和考试制度已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筛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削弱家庭背景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是否毕业于重点高中,特别是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获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机会。通过前期选拔及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重点中学给予学生更好的考试训练,使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成绩。高考分数越高的学生,越能够进入精英大学或其他“211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承袭科举制的历史文化传统,反映了教育与社会流动公平性的一面。 --- # 研究案例 ##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 第三,以考分为录取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但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改革中引入的各种特殊政策在有利于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同时,却明显有利于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这些家庭的父母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本帮助子女利用这个特殊的渠道,获得加分,享受优惠,增加他们进入精英大学和“211大学”的机会。在以考分为主要录取依据,竞争性异常激烈的高考制度中,这种补充性的优惠政策常常被滥用,从而加剧了精英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平性。 --- # 研究案例 ##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 最后,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的内部分化,不仅体现学生在所读学校的层次,也体现在他们进入不同类型大学后获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机会结构,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后续的职业路径选择和劳动力市场的地位获得。为研究社会学者长期关注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精英流动的二元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生变化,我们选择对大学生入党和入党意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城市户籍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入党意愿较低,而实际入党的比例也较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愿意入党,也更有可能入党。但有一个例外,即精英大学的学生相较于其他类型大学的学生,虽然入党意愿更低,但实际入党的可能性却更高。进入精英大学的学生更有可能入党,可能反映了学生的自我选择和党的招募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近年来,党一直致力于在主要的精英大学里发展新成员(包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个发现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精英流动和再生产的涵义,以及二元职业路径的变化,并值得未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