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title-slide .title[ # 性别、族群与教育 ] .subtitle[ ## 教育社会学——第10讲 ] .author[ ### 李代 ] .institute[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date[ ### 2024-11-05 ]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性别、族群与教育 ## 论题:男生 vs 女生 ## 性别差异 ## 族群差异 --- # 论题:男生 vs 女生 ## 辩论规则 分为正反两方,各由3人组成。 1. 开篇立论(5+5分钟) + 正方一辩陈词5分钟 + 反方一辩陈词5分钟 1. 自由辩论阶段(15+15分钟) + 由反方先发言,正反方轮流发言,不可打断对方发言,同一方不可连续发言。 + 每方计时15分钟,一方说完立即开始给另一方计时,无人起立回答的空白时间也计入累计时间。 + 一方时间用尽后,另一方可选择连续发言直至时间用完,也可选择放弃剩余时间。 1. 总结陈词(5+5分钟) + 反方三辩总结陈词,5分钟 + 正方三辩总结陈词,5分钟 --- # 论题:男生 vs 女生 ## 辩题 ### 正方:应试教育对男生更有利 正方辩手:仁青草 & 张采桐 ### 反方:应试教育对女生更有利 反方辩手:罗士翔 & 张智杰 --- # 论题:男生 vs 女生 ## 讨论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性别差异 --- # 性别差异 ## 时代背景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性别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不平等,高等教育的主要接受者是男性。例如,英国的牛津大学直到19世纪晚期才建立女子学院 ,而这些学院直至1959年才获得完备的身份;美国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直至1961年才招收首位女性研究生,1969年才招收首位女性本科生。 --- # 性别差异 ## 时代背景 劳动参与率大大提高: 2020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女性劳动参与率(15-64),中国为69%,美国为68%。 男性劳动参与率(15-64),中国为83%,美国为78%。 [世界银行数据](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L.TLF.ACTI.FE.ZS) --- # 性别差异 ## 比例逆转 女性入学比例上升的情况在现代国家较为普遍。Buchmann et al.(2008)指出自1982年之后,美国大学中的女生比例就开始稳步攀升,到2005年已经超过男性达到57%。Christofides et al.(2010)发现,2005年加拿大高校录取的女生占比要高过男性;Callister(2006)在新西兰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李春玲(2016)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中女性人数增长速度是男性的两倍;自80年代初,在北美、西欧、北欧、俄罗斯和中东欧地区女大学生的人数超过男生;9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女大学生人数超过男生,接着阿拉伯和东亚地区女大学生人数超过男生。 --- # 性别差异 ## 中国情况 <img src="image/reverse.jpg" width="80%" /> --- # 性别差异 ## 中国情况 从1997年到2016年,普通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中女生所占比例从38.52% 提升到了56.16%。 2007年开始,女生占比在招生总人数中超过50%,并且除了在2008-2011年间比例有所下降,其他年份都保持递增的趋势。 --- # 性别差异 ## 原因 李春玲(2009)提出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受教育水平影响较大,家庭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受教育机会明显小于他人。吴愈晓(2012)认为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男女平等的观念得到国家的宣扬与支持,因而传统上父权制的观念被削弱,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认识、对女孩的教育期望都变得更加平等。因此,家庭的城乡、父母的教育程度或职业地位、兄弟姐妹的数量等因素都会与家庭的观念互动,从而影响女孩的就学机会。徐文俊(2017)指出,父母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机会有显著影响,而且母亲对女孩的影响更大,父母亲职业地位越高子女的性别不平等越低。叶华和吴晓刚(2011)指出同辈子女越多,则女孩的受教育年数比起兄弟就越低,因此生育率的下降可以很好地解释女性教育机会的提升。郑磊(2013)发现,受到传统文化与经济动机的影响,父母有对儿子的偏好,因此拥有兄弟不利于教育的获得,拥有女孩有利于教育获得。 --- # 性别差异 ## 原因 对基础教育阶段性别不平等的研究认为,基础教育的扩张可能可以解释女性受教育比例的上升,例如 Lavely et al. (1990)和 Hannum & Xie (1994)。有学者提出高等教育扩张可能也会对教育不平等产生影响。刘精明(2006)认为扩招之前,男性获得大学本科教育机会的优势要高出女性0.7倍,而扩招后这种优势显著下降;张兆曙和陈奇(2013)认为扩招为父辈文化程度较低家庭以及农村家庭的女性提供了更多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扩张与性别教育不平等关系不大。李春玲(2010)认为扩招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不显著;邵岑(2015)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前后,高等教育获得机会均不存在性别不平等。 --- # 性别差异 ## 男生更擅长理科? 首先,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女性与男性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例如,研究表明不同的荷尔蒙会对认知能力产生不同影响,而两性的荷尔蒙分泌存在差别,由此能解释部分两性认知能力的差异(Brosnan 2006)。又如,两性在脑容量和脑结构上存在差异。男性的脑容量较大(Rushton & Ankney 2007),两性在完成相同认知任务时激活的脑区也存在差别(Hugdahl et al 2006)。但是,Ceci et al (2009)认为不能夸大生物学角度的差别对现实中观察到的职业结构的解释力。而且,研究者指出这些差异很可能在器官发育过程中受到教育经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完全取决于基因(Berenbaum & Resnick 2007; Bronfenbrenner & Ceci 1994; Guo & Stearns 2002)。 --- # 性别差异 ## 男生更擅长理科? 文化、历史等因素对两性在学业表现的差异有一定解释力。例如,Guiso et al (2008)运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2003年的数学成绩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发现不同国家的学生性别差异有很大差别,在有的国家男性占优,有的国家女性占优。又如,Shayer et al (2007)发现,在1975年英国男生在科学推理测试上有较大优势,但是到2004年这一优势基本消失,可见认知能力上的性别差异随时间推移有巨大变化。这说明性别差异很大程度上不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而很可能是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与教学过程造成的。在学生时期两性就受到差别对待,例如,男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Kelly 1988);家长和老师们更偏爱男生在数学上有较好的表现(Hyde et al 1990)等等。 --- # 性别差异 ## 男生更擅长理科? 两性在工作中花的精力也不一样多。Lubinski(2004)发现定量能力强的人,男性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女性多得多。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女性会把大量精力放在孩子上,没有孩子的男性和女性在工作时长上差不多(Mason & Goulden 2004)。Xie & Shauman (2003)也发现,如果控制了机构的类型和资源,资深的科学家表现性别差异不大。但是,在职场中即便表现相同,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对待。例如,Wenneras & Wold (1997)发现在申请博士后项目时,女性申请者的客观表现需要比男性好2.5倍才能得到评委同样的主观评价。不过这类评估偏误的差异随着时间逐渐缩小了(Ginther & Kahn 2006)。 --- # 性别差异 ## 高考成绩 <img src="image/wenke_1_sex.jpg" width="80%" /> --- # 性别差异 ## 高考成绩 <img src="image/like_1_sex.jpg" width="80%" /> --- # 性别差异 ## 性别优势 <img src="image/wenke_2_sex.jpg" width="80%" /> --- # 性别差异 ## 性别优势 <img src="image/like_2_sex.jpg" width="80%" /> --- # 性别差异 ## 志愿选择 <img src="image/like_3_sex.jpg" width="80%" /> --- # 性别差异 ## 职业教育 有些职业存在性别隔离,例如:护士、秘书、美容师以女性主导;计算机程序员、工程师、建筑工人以男性主导等等。 不同职业存在收入差距,导致性别收入不平等。 反映在职业教育上,女性主导的职业相应的教育亦以女生为主,反之亦然。 --- # 性别差异 ## 教材 教材、儿童读物、影视作品往往反映性别歧视,使女性在学校和社会生活处于不利地位。 例如,1970年代的研究发现美国134本儿童读本中,表现男性从事的工作有147种,女性只有26种,而且女性从事的工作都是传统观念种妇女的工作。(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1975) --- # 性别差异 ## 学校 1. 教师与男生的接触多于与女生的接触,导致男生获得更多反馈,取得更好的成绩。男生因此更加自信,而女生变得被动。 1. 游戏活动的安排可能反映社会的性别歧视,例如女孩玩洋娃娃男生玩积木玩具;教男生打鼓教女生打三角铁。 1. 低年级教师女性居多,高年级男教师增多,而且更容易成为理科教师。(在中国,教师工作本身即以女性居多。) 1. 男生女生发育阶段不同。在学习早期阶段,男生语言表达能力发育较差,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较差。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族群差异 --- # 族群差异 ## 民族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教育机会获得的差异。Hannum (2002)发现,1980-1992年间不同民族7-14岁青少年就学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对于农村青少年更加明显。这一情况延续至今,李春凯、吴炜(2017)发现,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教育不平等,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户口的少数民族受教育机会较低之上。 --- # 族群差异 ## 民族形成 社会经济变量与民族的关系不是偶然的。中国的大多数少数民族是在建国之后的1950-1979年之间根据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认同等因素识别出来的(王希恩,2010),这意味着特定的社会经济变量正是某一人群被识别成为独立民族的依据,自然对其教育机会产生影响。其后民族身份的传承依据变成血缘、群体边界从流动变成固定,民族建构与民族传承发生了错位。 --- # 族群差异 ## 民族差异 有些研究认为民族间教育不平等逐步缩小。例如黄荣清(2009)发现用文盲率作为指标,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距在缩小。徐世英、李楠(2009)发现少数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的速率比汉族更高。孙百才、张洋、刘云鹏(2014)计算了全国各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发现不平等在降低。孟大虎、欧阳任飞、孙永强(2017)认为高等教育扩张使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幅大于汉族,缩小了民族间教育不平等的差距。 --- # 族群差异 ## 民族差异 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民族教育不平等并没有显著降低,反而可能还有所扩大。李春玲(2010)认为,民族高度教育机会一向存在差异,没有找到扩招前后不同民族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差异发生显著变化的证据。谭敏、谢作栩(2009)提出自1999年扩招以来,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比例一直低于人口比例,增速也低于全国水平。孙百才、祁进玉(2006)比较了1990和2000年各民族间的教育基尼系数,发现有小幅扩大。邢春冰、李实(2011)认为教育扩张中少数民族女性收益较低。 --- # 族群差异 ## 解释路径 一般有两条解释路径(请参考Cherng,Hannum & Lu ,2013))。一是民族文化的影响,二是地域、城乡、家庭经济地位等社会结构性因素发挥的影响。两条路径与前面引述的欧美社会学研究脉络相呼应,因此本文也简要称之为“文化导向”与“社会结构”路径。 --- # 族群差异 ## 文化导向 “文化导向”的解释路径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教育机会的分配。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柏果成,1986;王振岭,1990;袁同凯2004),或者正规教育中的现代性因素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出现冲突(钱民辉,2007),导致少数民族不愿就学。 --- # 族群差异 ##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解释路径认为,民族差异可以拆解成各民族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地域、城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比起民族身份更重要。例如,地域差异导致财政投入存在差别,而少数民族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杨军,2006;马戎,2003)、城乡差异导致就学机会不一,而少数民族集中在农村地区(Hannum,2002;洪岩璧,2010,王美艳、Hannum,2012;李春凯、吴炜,2017)。 --- # 族群差异 ## 加分政策 我国通过招生录取中的优惠政策来调节民族间的教育机会分配。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政策之一是高考当中民族考生的加分政策。建国之初,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明确提出兄弟民族学生“得从宽录取”(杨学为,2003)。此后高考录取中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几经调整,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投档(降分录取)的政策虽偶有反复,但基本上保持了下来。 --- # 族群差异 ## 政策效果 吴次南(2013)以贵州为例,对考生平均分和各录取分数线上线比例进行了计算,认为加分政策对少数民族考生的补偿作用是显著的。文东茅(2014)利用某省高考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加分效果对文理考生影响不同、对城乡考生影响也不同,加分之后大多数情况下少数民族考生的平均分反而超过汉族考生,录取的比例也显著增加。 --- # 族群差异 ## 改革方向 2015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体育总局、中国科协发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43782.htm ),大幅减少地方高考加分政策,包括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党的十九大提出,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教育部提出,深化高考加分政策改革。 自2020年起,部分省份开始逐步减少甚至取消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 # 族群差异 ## 加分政策效果 李代、王一真、丁延庆,手稿。 1.文科与理科生的教育差异程度不同。 2.主要少数民族的卷面分在文、理科都处于劣势。其他少数民族的卷面分在文科有显著优势,在理科则与汉族差别不大。 3. 加分改变了民族间教育差异的情况,这一改变主要是少数民族加分带来的,山区加分的影响很小。 4. 加分之后,主要少数民族在二本线以上从劣势转为优势,其他少数民族则加大了优势。 5. 如果以系数差(相当于两个民族考生录取比的倍数)来衡量加分政策的效果,可以看到对于主要少数民族,高分位的考生收益更大;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这一情况不明显。 --- # 族群差异 ## 加分政策效果 在等额加分的方案下,高分考生从加分中获取的优势可能更大——而这部分考生本来就是对加分需求可能就不高。例如,本文的数据中排名在前3%的主要少数民族考生从加分政策中获益尤大。3%这一数字看上去很小,但全部985工程高校在该省招生人数仅占全部报考人数的2.5%左右,可见这一点值得重视。 --- # 族群差异 ## [Supreme Court Decision](image/supremecourt.pdf)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INC. v.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