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title-slide .title[ # 乡土中国: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 ] .subtitle[ ## 社会学概论——第6讲 ] .author[ ### 李代 ] .institute[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date[ ### 2024-10-08 ]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乡土中国: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中国社会学的起源 > 中国现代社会学,发端于清末西学东渐和维新变法之时,也是中国开始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主动融入现代化进程之时。初如康有为、梁启超所持的“合群立会”的主张,后如严复“群学为纲”的思想,都为中国社会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由此,社会科学在发育和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上识国体、下察民情的基本精神。 ——渠敬东《“中国社会学史”教学大纲》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中国社会学的起源 + 康有为:1891年,万木学堂课程包括“群学”。康梁等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 谭嗣同:1896-1897,《仁学》“凡为仁学者,……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 + 章太炎:1902年翻译出版了日本社会学家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中国社会学的起源 康有为,1896,《日本书目志》 > “大地上,一大会而已。会大群,谓之国;会小群,谓之公司,谓之社会。社会之学,统合大小群而发其胹合之条理,故无大群、小群,善合其会则强,不善合其会则弱。” 胹合:ér hé,调和;撮合。 > “昔在京师合士大夫开强学会,英人李提摩太曰:‘波斯、土耳其、印度久经凌弱,未知立会。中国甫为日本所挫,即开此会,中国庶几自立矣。’夫以一会之微,而泰西乩国者辄以为关存亡之故,社会之用亦大矣。” 强学会,又名强学书局或强学局、译书局,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先后在北京、上海成立的最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英传教士。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中国社会学的起源 梁启超,1897,《说群》序。 > 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先生曰:“以群为体,以变为用。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之天下可已。” > 今夫千万人群而成国,亿兆京垓人群而成天下,所以有此国与天下者,则岂不以能群乎哉?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己群之败,它群之利也。……善治国者,知君之与民,同为一群之中之一人,因以知夫一群之中所以然之理,所常行之事,使其群合而不离,萃而不涣,夫是之谓群术。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中国社会学的起源 严复,1895,《原强》。 > 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成群成国,则群与群争,国与国争。……而又有锡彭塞者,亦英产也,宗其理而大阐人伦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群学”者何?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凡民之相生相养,易事通功,推以至于兵刑礼乐之事,皆自能群之性以生,故锡彭塞氏取以名其学焉。 > 是故欲治群学,且必先有事于诸学焉。非为数学、名学,则其心不足以察不遁之理,必然之数也;非为力学、质学,则不知因果功效之相生也。……则人学为尤急切,……人学又析而为二焉:曰生学,曰心学。生学者,论人类长养孳乳之大法也。心学者,言斯民知行感应之秘机也。……夫唯此数学者明,而后有以事群学,群学治,而后能修齐治平,用以持世保民以日进于郅治馨香之极盛也。 严复,1903,《群学肄言》序。 > 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群学肄言》译自:The Study of Sociology (Herbert Spencer 1896) <!-- --- -->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 ## 陶孟和(1888-1960) --> <!-- 1910年,陶孟和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社会学和政治学,期间受韦伯夫妇(Sidney and Beatrice Webb)影响甚大。1912年与梁宇皋合著《中国的乡村与城镇生活》,该书于1915年在伦敦出版。这是中国社会学最早的著作之一。1913年陶孟和取得经济学博士,旋即归国,执教于北京大学,直至1926年。1922年发表《社会与教育》,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开创性著作。陶先生对中国社会学之最大贡献是对社会调查的提倡与实践。从1926年到1929年,陶孟和与李景汉合作领导了多次社会调查,还和陈翰笙等人合作刊行了重要刊物《社会科学杂志》。 --> <!-- --- -->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 ## 陈翰笙(1897-2004) --> <!-- 1915年赴美留学,1916年考入波莫纳大学,1920年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从事助教工作,在此期间完成论文《茶叶出口与中国内地商业的发展》,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转入柏林大学东欧史地研究所边工作边学习,1924年完成博士论文《1911年瓜分阿尔巴尼亚的伦敦使节会议》(德文),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当年4月,陈翰笙接受蔡元培邀请回国,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美通史、史学史和美国宪法史等课程。1925年,陈翰笙经李大钊介绍,开始帮助共产国际工作,多次为《国际通讯》、《现代评论》等杂志供稿,1927年转赴莫斯科,在第三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任研究员。1928年回国后,他先在商务印书馆工作,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随即对上海日资纱厂进行包身工制的调查。同年夏季,陈翰笙到营口、大连、长春、齐齐哈尔调查流亡国内的东北难民问题,根据这次调查与王寅生等人合著了《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1929年)、《亩的差异》(1930年)、《难民的东北流亡》(1930年),并独自撰写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1930年)、《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以及《东北难民与土地问题》(1930年)等作品。1929年7-9月,陈翰笙回到家乡无锡开展农村调查,1930年又在保定开展农村调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无锡-保定调查的开始。1933年,已在农村调查领域耕耘有年的陈翰笙在加拿大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上发表英文文章《中国当前的土地问题》。 -->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早期学者 在20世纪30年代,一批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他们有陶孟和、潘光旦、陈达、吴文藻、费孝通、雷洁琼、孙本文、陈翰笙、瞿同祖、李达等。 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开创的社区研究传统(燕京学派)。 孙本文等人的社会学研究传统。 陈翰笙等人的社会学研究传统。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严景耀(1905-1976) 1924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27年暑假,为获取犯罪第一手资料,严先生深入京师第一监狱,做一名志愿犯人,与刑事犯人同吃同住,一同干活,体验铁窗生活。1928年,严先生在燕大社会学系毕业后,考取了研究生,同时担任社会学系助教。1929年,严先生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在社会学系讲授犯罪学。1931年,严先生赴美留学,先后求学于纽约社会服务学院、芝加哥大学。1934年,严先生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中国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935年,严先生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新中国成立后,严先生任燕京大学政治系主任,代理法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教授。1952年,参与筹办北京政法学院(即今中国政法大学),任该院国家法教研室主任,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雷洁琼(1905-2011) “五四”过后,雷洁琼赴美求学,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学毕业后,雷洁琼先后就读于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1927年,雷洁琼转入南加州大学攻读社会学。1930年雷洁琼被南加州社会学学会接纳为荣誉会员,1931年获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1931年至1937年,雷先生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副教授。1946年,雷洁琼回到燕大任教,开设“社会解组”、“社会行政”、“妇女儿童与社会”等课程。1949年中共中央迁入北平前,雷先生与其他四名教授受邀到河北省西柏坡,见到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雷洁琼积极参与新中国成立的多项工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组织法》、《婚姻法》的起草工作,担任全国妇联常务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雷洁琼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务长。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雷洁琼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务长。1972年,雷洁琼来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授,她中断多年的学术生涯得以恢复。1979年3月15日至18日,雷先生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办处组织的社会学座谈会,并被推举为新成立的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之后,她致力于推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重建。经教育部批准,北大于1980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建立了社会学专业。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之后,1982年4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正式成立。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潘光旦(1899-1967) 1922年于清华毕业,随后赴美留学,入达特茅斯学院学习生物学,于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动物学、古生物学和遗传学,于1926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回国任教,讲授心理学、优生学、家庭问题、遗传学等课程。1929年,新月书店出版其著作《中国之家庭问题》。1934年,译著《性的教育》和《性的道德》在上海青年书局出版。是年开始在北平清华大学工作,任社会学系教授。1939年底,开始着手翻译霭理士的《性心理学》,两年后完成。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吴文藻(1901-1985) 1923年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茅斯学院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25年,吴文藻先生赴美升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开始接触人类学专业。在校期间,吴文藻先生和潘光旦先生同住一间宿舍,二人时常交流切磋,相互促进。1928年冬,吴文藻先生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6月,吴文藻先生回国,与冰心(谢婉莹)结婚,并任燕京大学教授。1933年,吴文藻先生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七七事变”后,吴文藻先生随北大和清华南迁,在云南大学建立起社会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同时于1939年建立燕大和云大合作的实地调查工作站。1953年10月,吴文藻先生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担任教授,致力于研究国内少数民族情况。他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1958年,吴文藻先生被错划为右派,撤销教职并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979年3月,吴文藻先生参加了重建社会学会的座谈会,作了“社会学与现代化”的发言。当年秋季,他接受了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的任务,并在集体开设的“民族学基础”中分担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教学任务。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费孝通(1910-2005) + 192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医预科学习。1930年秋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先生。 + 费孝通1933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社会学及人类学系,并在导师史禄国(S. M. Shirokogoroff)教授的指导下修习体质人类学的课程。两年后,费先生研究生毕业,偕新婚妻子王同惠共赴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1935年12月16日,在调查途中王同惠不幸遇难,费孝通重伤,调查被迫中断。 + 1936年6月,费孝通先生回到吴江县养伤,并利用后续两个月时间在吴江县庙港乡的开弦弓村做实地调查。9月初,费先生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并以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为基础撰写博士论文。1938年春季,费先生通过论文答辩,由伦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次年博士论文由Routledge书局出版,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Peasant Life in China),原书扉页以《江村经济》为中文书名。马林诺夫斯基称该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正是从江村调查开始,费先生着眼于农村发展研究,将实现“志在富民”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费孝通(1910-2005) + 1938年费孝通先生回国之际,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10月底,费孝通在昆明加入吴文藻先生主持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同年12月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并在西南联大兼课。1939年,费先生主持了云大和燕大联合成立的社会学研究工作站,次年随工作站迁至呈贡县古城村的魁星阁上。后来工作站以“魁阁”命名,培养了众多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年轻学人。在1938到1946年间,“魁阁”主持了针对农村、工厂和少数民族社区为主的一系列实地调查的研究,成果卓著。 + 费孝通先生于1945年转入西南联大执教,同时继续主持云大社会学系的工作。1947年,费先生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他将抗战时期的讲义经整理出版,包括《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乡土重建》(1948)以及与吴晗、胡庆钧等人合著的《皇权与绅权》(1948)。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费孝通(1910-2005) +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费孝通转入新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负责组织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研究工作重点转向民族研究。 + 1979年,时年69岁的费孝通先生开始领衔社会学重建工作。费先生认为重建社会学最忌讳速成,他强调不能照搬西方的社会学,也不是恢复到解放前原有的社会学,而是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国家要求的新的社会学。1979年至1985年,费孝通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1979)、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980)、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82)的成立,他本人也担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兼任教授。1981年2月16日,在费先生的主持下,南开大学与社科院社会学所联合举办社会学专业班,后称“南开班”。 + 1985年,费孝通先生辞去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一职,在北京大学创建了社会学研究所(今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历经六十余载,他心中“志在富民”的愿望与燕大求学时形成的“社会学中国化”的理念更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费孝通(1910-2005) + 费孝通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历任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 历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 # 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 ## 时代背景 + 1952年开始社会学取消;1957年的反右。 + 受苏联的影响,我国在高校废止了社会学学科,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 1979年,中断了近30年之久的社会学也开始得以重建,并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乡土本色 乡土不只是修辞。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与乡、土紧密联系。 1. 小农经营,人均面积小,得以聚居。 1. 水利需要,要合作。——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 1896-1988)《东方专制主义》“水利帝国” 1. 为了安全防卫。 1. 诸子均分,次子留下而非流动。 乡土是Gemeinschaft,是“有机团结”(疑有误),是礼俗社会。 现代是Gesellschaft,是“机械团结”(疑有误),是法理社会。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 熟人社会不必有文字。(空间) + 传统社会无今昔之别、世代之隔。(时间) + 只需经验、礼俗,无需文字。 + 传统中国的文字属于庙堂。现代化要求文字下乡。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差序格局 西洋社会:如同一捆柴式的团体格局 中国传统社会: > 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超越“公-私”的二元对立,“推己及人”以达天下。 天子立七庙。《礼记·祭法》孔颖达疏:“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 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西洋之团体格局,道德建立在团体与个人的关系上,与其基督教“神-人”格局紧密联系。 美国《独立宣言》第一句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中国之差序格局,爱有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由私人的道德推出去。 《孟子·尽心上》: >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 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家族、男女有别 核心家庭——拓展家庭。 中国传统的家庭既包括生育的功能,也是一个事业组织。 中国传统的家庭为主的是纵轴(父子)而非横轴(夫妇)。 夫妇感情淡漠,友情在同性同龄人处寻。 传统社会为求稳定,不崇尚男女之间浪漫的激情。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补充:家 费孝通,1946,《生育制度》: 接力模式:家庭的首要功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要为社会解决“个人有生死,社会须持续”的问题。要完成这种“社会继替”的功能,需要夫妇双方组成家庭来展开双系的抚育工作 费孝通,1983,《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反馈模式:西方家庭以“接力模式”为基本形式,但中国的家庭在亲代对子代的“接力”之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功能,即子代对亲代的赡养功能。“亲代抚育子代,子代又赡养亲代”的模式叫作“反馈模式”。 > 然而,当我特别被涂尔干的“集体意识”概念吸引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发觉有必要把他的概念转成垂直的。他的概念像是一个平面的人际关系;而中国的整合观念是垂直的,是代际关系。在我们的传统观点里,个人只是构成过去的人和未来的人之间的一个环节。当前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环节。中国人的心目中总是上有祖先下有子孙,因此一个人的责任是光宗耀祖、香火绵绵,那是社会成员的正当职责。那是代际的整合。在那个意义上我们看到社会整体是垂直的而不是平面的。(费孝通,[1987]2009:427)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三“一体”:父子、夫妻、昆弟 <img src="image/trinity.png" width="60%" />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同姓男人 .pull-left[ <img src="image/male.png" width="80%" /> ] .pull-right[ First cousins share a grandparent (2generations) The number before "removed" will always represent the number of generations you are separated ("removed") from the cousin. <img src="http://fh.familysearch.org/system/files/team/ait/images/blog/cousin-chart.jpg" width="80%" /> [source](https://www.familysearch.org/en/blog/cousin-chart-family-relationships-explained) ]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同姓女人 姑、姊妹、女子子,父之姑 1. 女子子在室,跟男子一样 1. 女子子适人者,就进入了对方的宗族。但是可以归宗。 > 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 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为昆弟之为父后者何以亦期也?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曰小宗,故服期也。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异姓女人 .pull-left[ 1. 妻(母、妇) > 班固《白虎通.嫁娶》:“妻者,齐也。与夫齐体。 1. 妾 > 郑珍:“妾於所事亦君也,視君,所事之妻,亦女君也。” 1. 叔嫂无服,但为娣姒服 > 夫之姑姊妹、娣姒妇,报 ] .pull-right[ <img src="image/mothers.png" width="80%" /> ] --- #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 母党与妻党 外祖父母 从母——母之姊妹(姨) 从母昆弟 舅——母之昆弟 舅之子 ---- 妻之父母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礼治秩序、无讼 中国不是“人治”而是“礼治”。 圣人缘情制礼、教化天下。 对于乡土社会而言,礼是传统。社会实践不变,礼俗就保持有效。 传统社会,教化高于法制。现代社会,礼、法可能存在矛盾。 ---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 横暴权力:压迫性的,支配者依靠强制力驱使被支配者。 同意权力:社会分工,彼此需要。别人不尽其分,影响自身利益,由此产生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维系权利与义务,需要社会契约。 横暴权力有其极限:专制皇权想做事,需要投资,因而需要压迫百姓,因而导致叛乱。 因而基层是“无为的”,交由同意权力。但因为缺乏分工,其范围有限。 教化性权力:是强制的,但也是“损己利人”的。与前面文字下乡、礼治秩序等道理相应。 “为民父母”:基于长幼人伦。故称“长老统治”。 血缘依托人伦秩序(礼俗、教化权力、长老统治),传统社会的“籍贯”根源还在血缘。血缘有礼物交换而不易发生商业,因而现代社会面临向地缘的转换。 ---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教化之权力不适应社会变迁。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新旧交替,传统失效,人心惶惶。文化英雄应运而生,领导社会变革。其支配群众的力量源于时势(的变革和英雄能够适应变革的许诺)。 传统的形式可以不变,但内容却可以经注释改变。明实分离。 欲望合于生存,源自传统,适于乡土社会。社会变迁,需要理性指引,分析功能,制定计划,达于“需要”。 ---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乡土重建》 + 基层行政的僵化 + 再论双轨政治 ---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双轨政治 + 上通、下达,双轨。 + 中国传统专制看上去只有自上而下一轨。实则有两道限制专制权力的防线: 1. 政治哲学中的无为主义。 1. 中央集权不进入地方公务。 + 自下而上的一轨:绅士。隐形的,非正式的。 ---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绅士 《皇权与绅权》 传统社会的家族是一个团体,合力派一个成员去做官,以保护财产。“一人升官,鸡犬安宁。” 绅士是退任的官僚或官僚的亲亲戚戚。他们在野,可是朝内有人。他们没有政权,但是有势力。 “绅士是士,官僚是大夫。” ---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绅权如何行动 1. 中国传统政治结构有着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两层。 1. 中央做事有限,地方公益不受中央干涉,由自治团体管理。 1. 到县以下、政令与人民接触,反弹的力量通过绅士上达。绅士可以从一切社会关系:亲戚、同乡、同年等,把压力透到上层,甚至达到皇帝。 1. 自治团体享受地方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不受中央干涉。 --- # 乡土中国的政治 ## 挑战 自民国以来破坏基层自治,政府试图直接管到百姓,又缺乏替换性的管道。 绅士自身腐化,不必恋恋不舍。 怎么办?学习英美发展代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