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title-slide .title[ # 平地起高楼: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subtitle[ ## 社会学概论——第7讲 ] .author[ ### 李代 ] .institute[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date[ ### 2024-10-15 ]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平地起高楼: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转型与现代化 > 我们在田野上面找猪 > 想象中找到了三只 > 小鸟在白云上面追逐 > 它们在树底下跳舞 > 我们在想象中度过了许多年 > 农村已科学地长出了城市 > 我们在城市里面找猪 > 想象中已找到了几百万只 [《城市找猪》——五条人乐队](https://music.163.com/#/song?id=28587867)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平地起高楼 <img src="image/shanglou.jpg" width="80%" />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合村并居 [山东莱西:合村并居 农民上楼](http://sn.people.com.cn/n2/2020/0116/c378306-33720459-3.html) [合村并居问题,能否在民法典里找到答案?](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625/c1003-31759200.html) [争议旋涡中的山东“合村并居”](https://new.qq.com/omn/20200610/20200610A0BVMK00.html?pc) > 2019年以来,山东省莱西市在乡村振兴中积极推进合村并居工作,将全市861个行政村合并为142个行政村,集聚公共资源推动水、电、暖、气设施入户,努力实现就地城镇化。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分税制 1. 分权与发展的关系 + 财政包干:1982 - 1994 + 分税制:1994 - 2. 中央将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分上划,消费税、关税划为中央固定收入,企业所得税按纳税人隶属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75∶25的比例分成。为了说服广东省,朱镕基同意将土地出让收入部分归于地方政府。 [1994年为什么要实施分税制改革?](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527261) [“土地出让金划归税务部门征收”政策解读分析](https://www.sohu.com/a/475087250_739521)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土地、财政和金融 城市化的“三位一体”模式 <img src="image/landtrinity.png" width="80%" />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土地指标管理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规划规定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1. 耕地总量红线的战略决定了**占补平衡**。 1. 经由土地整理可以换来**折抵指标**。 >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土地整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建设用地“双扩张” 1. 规划纲要(1997-2010) 城镇、工矿用地(+186.8万公顷) + 农村居民点用地(-189.8万公顷)= 建设用地(-3万公顷) 1. 实际情况(1994-2004) 城镇、工矿用地(+158万公顷) + 农村居民点用地(+9.9万公顷)= 建设用地(+167.9万公顷) 耕地 →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 国有土地 → 城市建设用地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增减挂钩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相挂钩 <img src="image/zengjian.png" width="60%" />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农民上楼、资本下乡 农业用地: 1. 宅基地 → 农民上楼 → 建设用地指标 1. 耕地 → 资本下乡 → 产业化和规模经营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农民视角中的“打工” 1. 家庭分工和决策 1. 外出挣钱,回家建(购)房 1. 代际差异 --- # 农民上楼与土地财政 ## 生命历程 <img src="image/licheng.png" width="90%" />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中国的城市化 --- # 中国的城市化 ## 城市化理论 马克思认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发展和劳动分工导致和推动了城乡分离而产生了城市,因此工业革命伴随着一个城市“产生”的城市化过程,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由乡村向城市加速转移。这种由工业发展带来的巨大优势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进步,另一方面也急剧加深了城乡对立。 --- # 中国的城市化 ## 城市化理论 韦伯更加强调城市培育了具有市民身份的个体,形成了民主制的雏形。市民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获得了法律自主性,并进一步主张独立个体的市民权,为理性资本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基础(韦伯,2005)。 --- # 中国的城市化 ## 城市化理论 涂尔干:“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桑德斯《社会理论和城市问题》:城市具有理性化的科层制行政,以陌生人社会为基础,确立了现代的法律制度和市民权利。这种城市性和城市文明被视为乡村的发展方向,城市化与现代化划上了等号。 齐美尔:城市生活泯灭了个性,塑造了冷漠与厌世的人格特质。 --- # 中国的城市化 ## 城市规划的理性与批评 勒·库布希耶(Le Corbusier),Vers une architecture / Towards an Architecture. Une maison est une machine à vivre. 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 高度理性化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理念:标准化的,功能主义的。功能分区、开阔空间(广场、道路)、高层建筑。 例子:"Cité Radieuse" (The Radiant City), Marseille, France. --- # 中国的城市化 ## 城市规划的理性与批评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忽视了、过于简化了人在多样共同体中生活的复杂性。 勒·库布希耶的城市楼太高、路太宽,有车没人。城市有太多陌生人,需要类似“街边”(sidewalk)这样的活动空间,通过居民/行人的注视保持安全。这样的公共空间给人际互动创造了机会,让社会更加融洽。 ---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城乡关系一:传统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城乡关系与西方有着显著区别。与西方小城市变大城市、大城市变特大城市的历程不同,中国自两宋时期开始呈现出“大中型城市停止扩充,而市镇的数目大量增加”的特点(赵冈,2006)。 传统中国社会中城市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与军事,作为广大农村社会的管理机构。城市拥有的商业功能主要基于农村一层层向上集聚而成的中心市场(施坚雅,2000)。城市居民或者本身就是在农村拥有土地的城居地主,或者处于类似于宗族的职业团体中,并没有真正离土而居,依旧处于乡村社会的宗族网络之中(韦伯,2010b)。传统中国的城市依然是乡土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城乡关系二:城乡二元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开启了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并选择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由于重工业的资本密集型特征,国家不得不人为压低重工业发展的各项成本,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林毅夫等,1995)。农业充当了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的角色,通过提供低价农产品以保障城市的低价食品供应、低工资和低成本。此一时期的城乡关系,呈现出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和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等三个特点(韩俊,2009)。 ---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城乡关系二:城乡二元 1. 集体化与人民公社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通过集体化最大限度地动员农村劳动力投入一系列劳动密集型项目,将农民束缚于土地(Kung,1993,1994;Lin,1992,1994;Wen,1993)。 1. 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国家垄断了粮食贸易和其他绝大多数农产品,农业领域政府计划全面取代了市场和价格体系的作用,国家实行对农产品生产、销售和流通的全面控制(高小蒙、向宁,1992;韩俊,2009;黄季焜,2010)。 1. 国家逐步建立起限制人口流动与迁徙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几乎不可能改变基于身份制的农业户口。户籍制及长期附着其上的十数项制度,如粮油供应、劳动就业、医疗保健、教育、社会福利等,限制了乡村居民的流动与迁徙自由,造就了影响深远的城乡二元隔绝体制(王海光,2003,2011)。 ---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城乡关系三:城乡互动之工业城镇化 农村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孙立平等,1994),其主要形式是社队企业和乡镇企业,构成了工业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包产到户之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给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费孝通,1983a)。同时,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之下,各级政府自寻财源,办社队企业这样一举多得的办法自然就成为有条件的基层政府的一条生财之道。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的发展急速放缓,到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倒闭和转制浪潮。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成为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的历史进程告一段落。 ---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城乡关系三:城乡互动之工业城镇化 周雪光(2005b)提出“产权是一束关系”,认为一个组织的产权结构和形式是该组织与其他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关系、适应其所处环境的结果,因此产权反映了一个组织与其环境即其他组织、制度环境,或者组织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稳定的交往关联。“产权模糊”现象恰恰表现出了企业适应环境的战略选择,他们力争成为戴上红帽子,寻求政府的庇护。 折晓叶和陈婴婴认为(2004),非正式合约是建立在社会合法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性合约,它的核心是关系网络,它产生的是社会性激励,涉及的是社会性资源的利用、社会性权利的占有以及对互惠等社会期待的满足,乡镇企业所处的不完善的市场环境其实被社会性合约所弥补。在市场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它有可能以非正式的方式比较好地处理和解决集体内部的合作问题和产权冲突,具有界定和维护社区产权秩序的作用 ---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城乡关系三:城乡互动之工业城镇化 1988年正式按照“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原则,包死上解基数、超收多留(周飞舟,2006b)。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制刺激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周飞舟,2006b)。 由于乡镇企业隶属于地方政府管辖,所以乡镇企业的税收几乎全部落入地方政府之手(Oi,1992;周飞舟,2006b)。无论经营效率如何,乡镇企业都能为地方政府带来大量的产品税和增值税(周飞舟,2013)。各地的乡镇政府也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为乡镇企业获得税收减免优惠,继而再通过其他途径,如上交乡镇企业利润和管理费、集资、摊派、强制性赞助等, 将税源转化为乡镇自筹资金收入(孙潭镇、朱钢,1993)。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办乡镇企业的热情迅速下降,于是出现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大规模转制的现象(谭秋成,2003;周飞舟,2006b)。 ---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城乡关系三:城乡互动之工业城镇化 今天随着沿海地区工厂的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生产组织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各种“外包制”“包买制”等“反纵向一体化”的形式大量出现,活跃于以妇女、老人为留守人员的农村地区。这些组织形式仍然一如既往地缺乏正式的契约和明晰的产权界定,在经营和治理的精神层面上,我们可以将它们看做是乡镇企业的实质延续(周飞舟,2013)。 ---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城乡关系三:城乡互动之土地城镇化 分税制后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地区间竞争和绩效考核促使地方政府的支出流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吸引外资和政治晋升的领域(周飞舟,2009)。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也愈发倾向采取预算外手段获得“小金库”的收入(黄佩华等,2003;陈抗,2002)。周飞舟(2006b,2012b,2014)认为,分税制改革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财”的方面,更体现在对“政”的作用,它对中央和地方关系、区域间关系以及政府和企业这“三大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政府与企业关系上,分税制的间接影响重塑了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由于迫切寻求新的财源,地方政府一方面努力做大预算内不必与中央分享的营业税,这种税收主要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一部分第三产业,导致其对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和扩大地方建设规模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致力于预算外收入,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土地出让金为主的土地收入,导致其关注点被“驱赶”到了农民负担和城市化等领域(周飞舟,2007)。 --- # 中国的城市化 ## 中国城乡关系四:城乡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其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提出“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我国正通过重塑城乡关系,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 # 中国的城市化 ## 小城镇还是大城市? 乡镇企业崛起催生了小城镇的发展。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小城镇论”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它秉承着我国工农相辅的历史传统(费孝通,1985)。 “大城市论”,认为大城市存在集聚经济和规模效应,国家应消除大城市发展的政策障碍,甚至形成巨型城市带和大型城市群(胡兆量,1984; 陆铭,2017)。但是,大城市扩张的倾向加剧了农村的衰落和空心化,固化了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李培林 (2013b)。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 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理论 传统-现代两份论,即历史和当代的国家分为传统/现代,现代化是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社会发展内因论,即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动力来自内部,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不顺利根因在于内部障碍,主要是文化与价值观。 现代化趋同论,即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如工业市场经济、持续的经济增长、大规模的科层制度、较高的识字率、正规教育的普及、不平等程度的降低、社会流动的增加、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城市化、宗教影响力的衰落、能适应变迁的结构、现代的价值系统。 --- # 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社会发展理论:依附理论 两个基本假设:不应当单独分析一个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从世界系统里考察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外来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像原来人们所人为的是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而是处于同一阶段,不过一方是处于中心地位,另一方是处于边缘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条件,而发达国家的发达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根源。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发展,但在这种发展中,往往是西方国家受益,第三世界国家受害。西方国家的发达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 --- # 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社会发展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 依附论者所讲的依赖是单向的,而世界体系论讲的依赖是双向的;世界体系论避免了依附论简单的“两分法”倾向,依附论简单将世界划分为大都市与卫星国、中心与边缘,而世界体系论者将世界体系划分为中心-半边缘-边缘三个等级;世界体系理论指出,这个世界体系是变动着的,边缘国家可以通过结构位置的流动而上升到半边缘甚至中心位置。因此,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如何改变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结构为止,实现升级。 --- # 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总体性社会 资源高度垄断,国家控制一切,这种总体性社会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建构起来的。 在中国,除了资源垄断制度以外,在组织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城市中的单位制和农村中的人民公社制度,通过这两种基本制度,成员依赖两种组织。由于这两种组织具有国家派出机构的涵义,因而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依赖也是对国家的依附。 经过这个过程,原来独立的社会力量已经由于对国家的高度依附而丧失独立性,任何处于国家控制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不复存在。 --- # 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社会转型 由于国家对资源的高度垄断以及缺少自组织的社会,这些国家中“运动式社会动员”是运作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如农业合作社运动。 主要表现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总体性社会体制不断弱化与解体,并由此产生市民社会。 广泛动员成为这些国家改革的重要推动机制。如农业合作化运动。而后,随着新体制的建立,动员会逐步让位于科层化与常规化。 --- # 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 国家社会主义:短缺经济与软预算约束 80年代匈牙利学者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中提出,社会主义体制下存在的短缺的普遍现象,即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足于满足需求。但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出于父爱主义动机对于亏损国企进行求助,使国企即使亏损也能生存下去。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政府不能承诺不去解救亏损企业,措施包括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短缺的根源也来自国家与企业存在着父子关系,企业预算约束软化、臃肿的官僚机构、对企业大量行政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