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title-slide .title[ # 英雄与正典:马克思、韦伯、涂尔干 ] .subtitle[ ## 社会学概论——第4讲 ] .author[ ### 李代 ] .institute[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date[ ### 2024-09-24 ]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英雄与正典:马克思、韦伯、涂尔干 ## 马克思 ## 涂尔干 ## 韦伯 --- # 马克思 ## 伟人生平 + 卡尔·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 + 埃米尔·涂尔干,生于1858年4月15日,卒于1917年11月15日。 + 马克斯·韦伯,生于1864年4月21日,卒于1920年6月14日。 --- # 马克思 ## 时代背景 + 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 1858年,清咸丰八年。中俄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 +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基本结束。 +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 +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 1920年,李大钊、陈独秀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 # 马克思 ## 时代背景 + 1815年,滑铁卢之战。 +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 1882年,爱迪生发电厂通电。 +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20年,成立国联。 --- # 马克思 ## 时代背景 +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s ~ 1840s;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 ~ 1914(一战)。 + 城市化:1800,只有3%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 + 殖民主义:15世纪到20世纪(二战后)。 --- # 马克思 ## 马克思的重要贡献 + 异化劳动与人的异化 + 阶级分析 +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至今仍是社会学重要的思想资源 --- # 马克思 ## 例如: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The ASA Marxist Sociology Section promotes the use of Marxist theory and methods to explain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the social world, from ideology and the capitalist system to revolutionary, counter-hegemonic movements; from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 to the politics of the workplace; fro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to politics and culture; from imperialism to the environment. We aim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young Marxist sociologists at the beginnings of their careers and to serve as a resource and meeting point for all scholars and activists whose work is informed by Marxist theory. With our annual section awards, we celebrate excellent scholarly work by new and established scholars and commend life-long achievements in Marxist sociology. We als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Marxist sociological praxis by honoring those who facilitate social change – that, we all acknowledge, is the point. [美国社会学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https://www.asanet.org/asa-communities/sections/marxist-sociology)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涂尔干 --- # 涂尔干 ## 涂尔干生平 + 涂尔干(Émile Durkheim),1858年生于法国洛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 1879年,涂尔干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书,1882年毕业。 + 1885 - 1887 年涂尔干在德国学习社会学,接触经验主义。 + 1887年,涂尔干回法国波尔多大学任教。其教席为法国第一个社会科学教席(此前仅有人文学科教席)。 --- # 涂尔干 ## 涂尔干生平 + 1895年,在波尔多大学建立欧洲第一个社会学系。 + 1898年,创办《社会学年鉴》(L'Année Sociologique),第一份法语社会学刊。 + 1902年,来到索邦(巴黎大学);1906年担任教育学教授。 + 1915年,长子安德烈在一战中战死,涂尔干心碎不已。 + 1917年中风去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 # 涂尔干 ## 涂尔干代表著作 + 1893,社会分工论(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 1894,社会学方法的准则(Les Règles de la méthode sociologique /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 1897,自杀论(Le Suicide / Suicide) + 191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 # 涂尔干 ## 社会分工论 人口增长、劳动分工导致个体差异性增强,社会由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Solidarité mécanique / mechanical solidarity):人间连结源自个人关系和传统。个体自给自足、差异较小,社会整合程度弱,靠强力和压迫保持社会一体。法律是惩罚性的,希望通过公开和极端的惩戒加强社会凝聚力。 有机团结(Solidarité organique / organic solidarity):人间连结源自功能上的彼此依赖。个体分化程度高、相互依赖,社会整合程度强。法律是修复性的,且更侧重于个体而非共同体(communauté / community)。 “个体”是有机团结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社会事实。个体而非集体成为权利与义务的中心。尊崇“个体”是社会的产物。 --- # 涂尔干 ## 社会分工论 “失范”(Anomie):个体行动与社会规范不相符。失范不一定是没有了社会规范。 例如: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中,团体(行业工会)因其同质性而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出现失范。 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而保持惯性运营,造成经济危机。 --- # 涂尔干 ##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受实证主义、社会实在论的影响。 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事实。尽可能客观而无个人偏见。 社会事实(Fait social / social fact):能对个体行为施予外在约束的行动方式,独立于个体表达之外而存在于全社会的层次。 例如:亲属关系、婚姻、货币、语言、宗教等等。 社会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基于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考察其发挥的功能。是结构功能主义的先声。 --- # 涂尔干 ## 自杀论 用统计数据研究自杀问题。个体行为有社会原因。 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教育程度更高,也更容易自杀。犹太人教育程度很高,但很不容易自杀。涂尔干认为,这是因为新教徒的教育导致他们有更强的个体意识,而犹太人的教育导致他们更深度地与其共同体整合。 “失范”(Anomie)可以导致更高的自杀率。社会不可预期带来绝望和迷茫。社会规范的缺失或僵化过时是失范的症状,原因在于社会规范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 Jack Douglas, 1967, Social Meanings of Suicide: 涂尔干的数据就不准确,不同社区对自杀的统计口径不一样。 <!-- Protestants, who tended to be more highly educated, had a higher rate of suicide than Catholics, who tended to have lower levels of education. Jewish people fell outside of this pattern; highly educated, they had a very low rate of suicide. Durkheim explain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Protestants led them to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whereas the education of Jewish people meant to make them more integrated into their religious community. Durkheim arrives at a typology of suicide ranging between high and low regulation and high and low integration: egoistic, altruistic, anomic, and fatalistic suicide. --> --- # 涂尔干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一个统一的信仰和实践系统。它关联于神圣之物、信仰和实践,这三者把遵循它们的人团结在一个单一的道德共同体——教会中。 集体欢腾:神圣的信仰与实践创造共同体成员情感和思想的共通、维系共同体的团结,强大的力量赋予相关的符号以神圣性(例如:图腾)。 宗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给人类最强的集体意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范畴(Kategorie / Category, 康德哲学的概念)源自宗教。在现代社会被科学和对个体的崇拜(le culte de l'individu / the cult of the individual)超过。 --- class: center, middle, inverse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cool.png") --> # 韦伯 --- # 韦伯 ## 韦伯生平 + 韦伯(Maximilian Weber)1864年生于普鲁士,1869年随家庭迁至柏林。 + 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后转入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今洪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1889年获得法律博士。 + 1891年进入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担任讲师。1894年到弗莱堡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896年到海德堡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小圈子。 + 1897年韦伯的父亲去世,韦伯的精神状态日衰,1899年开始休养,1903年辞职。 --- # 韦伯 ## 韦伯生平 + 1903年,开始担任《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的编辑(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 / Archives for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Welfare),并在其上发表论文。 + 1904年,韦伯访问美国。 + 1914-1915,一战爆发,韦伯志愿参军,管理海德堡的军队医院。他对战争的态度从支持变为反对。一战后他活跃于政坛,但并未获得要职。 + 1919年,韦伯在维也纳大学教了一个学期,之后进入慕尼黑大学。 + 1920年,韦伯传染“西班牙流感”后因肺炎去世。 --- # 韦伯 ## 韦伯著作 + 190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 1922,经济与社会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 Economy and Society) + 1917,学术作为天职(Wissenschaft als Beruf / Science as a Vocation) + 1919,政治作为天职(Politik als Beruf / Politics as a Vocation) --- # 韦伯 ## 方法论 韦伯关注个体及其行动。社会学是阐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从而获得其过程与效果的因果解释。(经济与社会) 行为(Benehmen / behavior) vs 行动(Aktion / action):当人主观赋予其**行为**以意义,这就是**行动**。 将行动者的行动放到历史语境中去理解,通过观察与共情理解人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 直接观察获得的理解(Aktuelles Verstehen):观察到行为但不知其主观动机和意义。 共情式的理解:Erklärendes Verstehen。“将心比心”地理解对方主观动机和意义。 --- # 韦伯 ## 方法论 价值中立:尽管不可能,但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尤其是在教学中)做到价值中立。 理想型(Idealtypus / ideal type):idea 指的是柏拉图的“理念”。理念是对事物特征的抽象,因此理想型并不直接对应经验世界中的具体对象,而是通过观察经验世界、进行抽象思考、用来分析理论问题的工具。 --- # 韦伯 ## 四种社会行动 传统:“自古以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情感(affektual / affective):受情感冲动或状态影响的行动。 价值理性(wertrational / value-rational):行动者相信该行动自身的伦理、审美、宗教或其他方面的价值,无关其成败(无条件的目的)。 工具理性(zweckrational / instrumentally rational):行动者自己有另外的、理性追求计算的目标,该行动是达成目标的手段(需要考虑成败的可能性,有条件的手段)。 --- # 韦伯 ## 官僚制 官僚制(bureaucracy):bureau,法语里的“书桌”,引申为文员的办公室。从办公室里来的权力。 + 官僚系统有严格的分工。 + 明文规定命令链条、义务、让人服从的强制力。 + 雇佣有特定能力或资格的人执行工作。 明文规定、唯才是举、政治中立。 --- # 韦伯 ## 三种合法权威 卡里斯玛(Charisma):“神圣的礼物”。卡里斯玛型权威天赐权能,群众信仰。例如:英雄。 传统:权威源自传统,“自古以来”。例如:国王。 理性-法律(Rationale-legale / Rational-legal):理性的或法律的权威源自法制。例如:首相。 --- # 韦伯 ## 理性化 理性化: 个人行动更倾向于成本收益的计算; 组织变得官僚化; 理解现实时越来越祛魅(不通过神秘或魔法)。 对世界知识的进步将人从传统的、限制性的、不合逻辑的社会要求中解放,但也让人日益变成螺丝钉。 --- # 韦伯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天职(Beruf / vocation):beruf / vocation的字面意义是spiritual calling,是上帝的召唤。 天主教:听教会的就可以得到救赎。宗教改革:教会说的不算。 加尔文主义:人出生之前上帝已经决定谁能上天堂。教徒做什么不能改变其结局。怎么知道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自信说明不够信上帝,说明上不了天堂。好好做工好好挣钱,获得自信。挣到钱不能乱花,只能投资。 新教加尔文主义:好好做工也是侍奉上帝的一种形式。资本主义的精神:理性地为了挣钱而挣钱的态度。 理性化进程消弭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宗教支撑,人们做工从主动变成被迫。 后续研究:与犹太教、印度的佛教和中国儒家的对比。